“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他在会上作出如上表述。
此前一天,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内在统一、相互支撑。对于如何促进三者之间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深刻思考。
早在30多年前,1990年2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提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
文章特别强调,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加凸显出来。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列为专章,统筹部署。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教育是基础,是先行官。
如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今次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阐释。
立德树人,须以立德为先。总书记谈到,“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并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办好教育,根本在深化改革。“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总书记指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路径。
人才培育,需要与发展适配。总书记特别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思虑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中国,才能不断迸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把握机遇,赢得主动。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央广网大通10月19日消息(记者张海东)10月18日“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青海境内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在距离县城70余公里处的宝库地区,记者与一群岩鸽不期而遇。这里是黑泉水库库区也是北川河源地区,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森林密布,河水丰沛,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深秋时节的宝库山林色彩斑斓,数百只栖息在崖顶的岩鸽在如画的秋林之上展翅飞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生态之美的画卷,令人惊叹。
据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青海省境内广泛分布有岩鸽、原鸽、雪鸽,根据长期监测观察记录,在西宁北川河地区、大通等地都有记录,其中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地区巴卡台有较多数量的观测记录,但是此次在大通宝库地区发现数百只种群尚属首次。大量野生岩鸽在此地栖息充分说明大通北川河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优良。
岩鸽为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主要栖息于山地岩石和悬岩峭壁处,最高可达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常成群活动,多结成小群到山谷和平原田野上觅食,性较温顺。叫声与家鸽相似,鸣叫时频频点头。主要以植物种子、果实、球茎、块根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中国、蒙古、西伯利亚南部、朝鲜、中亚、阿富汗、尼泊尔、印度、锡金等喜马拉雅山地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进藏之路,更比蜀道难!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曾这样形容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西藏和平解放前,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山高路远,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雪域高原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创造着人类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成为一道道令人惊叹的风景线。
如今,条条大“路”通西藏,“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5月9日,工作人员在首片钢桁梁起吊前做准备。
5月9日,首片钢桁梁正在吊装中(无人机照片)。
5月9日,首片钢桁梁正在吊装中(无人机照片)。
5月9日,首片钢桁梁正在吊装中(无人机照片)。
5月9日,工作人员在指挥架设首片钢桁梁。
5月9日,首片钢桁梁正在吊装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是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召开前,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名义敬献花篮仪式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和朝鲜平壤中朝友谊塔、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等四地隆重举行。
23日上午8时45分,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仪式正式开始。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名义敬献的花篮摆放在烈士纪念碑正前方。花篮红色缎带上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这是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中央党政军有关部门、辽宁省委和省政府、驻沈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和烈士家属代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各界群众代表等面向烈士纪念碑肃立,寄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随后,全场人员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并向五大烈士墓敬献了鲜花。
当日9时整,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名义向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敬献花篮仪式隆重举行,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以及中央党政军有关部门、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辽宁省军区及驻丹东部队等相关同志出席。
这是在朝鲜平壤中朝友谊塔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亚平摄
10月21日,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名义向朝鲜平壤中朝友谊塔、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仪式先后举行,我国驻朝鲜大使李进军率全体馆员及其他在朝中方人员代表出席。
这是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10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亚平摄
近日,朝鲜以多种形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21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前往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同日,朝方以金正恩名义向平壤中朝友谊塔敬献花篮,并于10月22日分别向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敬献花篮。朝鲜党政军相关机构也向平壤、桧仓两处纪念设施敬献了花篮。
9月10日,考古人员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菲利普·安赫莱斯国际机场的建筑工地上对猛犸象遗骨进行清理发掘。
据墨西哥国家文物局近日介绍,考古人员在位于墨西哥菲利普·安赫莱斯国际机场的建筑工地上已陆续发现上百具猛犸象遗骨。 新华社发(里卡多摄)
77岁高龄的刘世德(左一)现场作画。张俊摄
宣纸铺开、舔墨、行笔、勾勒……看似简单随性的动作,一幅葡萄丰收图逐渐跃然纸上,站于一旁的几个娃娃们,眼睛跟着画笔在纸上游走,看得入迷。
这是77岁高龄的刘世德和儿媳妇康庆美合力作画的现场,一个多小时后,老爷子落上款、盖上印,大写意画作《硕果》才算完成。
老、中、少三代,痴迷书画,这在安徽萧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晴天拿锄、雨天挥毫,也已成为群众生活中的日常,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更涵养了当地的乡风文明。
老中少三代一起谈书论画。张俊摄
小村镇里的大艺术
1981年,萧县建立全国首个县级书画研究院。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追溯起来,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萧县书画就已孕育雏形。到了明清确立“龙城画派”的地位,现当代更是涌现出了王子云、刘开渠、王清芳、朱德群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
传承至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写字画画;农忙下田务农,农闲写字画画,这就是刘套镇大多数群众的生活状态。”与这些民间书画家经常打交道的萧县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陆中华说。
走在刘套镇的大街上,各类书画装裱门脸随处可见,谈书论画声时有耳闻,“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几乎成了共识,甚至出现了远近闻名的“刘套书画现象”。
在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画友们时常邀约一起交流绘画。李希蒙摄
三五好友邀约,同处一室,看似斗画,实则交流。走进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的画室,只见十多位书画家并排站于画案前,个个专心致志,手中握着的毛笔,洋洋洒洒,勾勒成型,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翰墨的香味。
一个不足5万人口的小乡镇,掂起毛笔从事书画艺术的超过千人,实为罕见。他们大多是农民出身,其中既有学龄儿童,也有耄耋老人,他们传承着刘套书画艺术,每日临池练笔、不知疲倦。
刘套镇,因黄河古道流经于此,打了个弯而得名。故黄河多次改道,沉淀厚重泥沙的同时,也积淀下独特的黄河文化,故道人耕读传家,读书继世,造就了这里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时代延续,笔墨传承,刘套镇书画人才济济,使当地的书画艺术空前繁荣,并于2019年凭借农民书画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刘套现象”推动乡村振兴
书画之盛,盛在民风。当前,萧县籍画家遍存全国,全县擅长丹青者达4万多人,书画骨干人才4000多人,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
“全县已经形成了孩童从小习字学画、中青年专业作画、老年退休研习字画的浓厚氛围。”萧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坤说,这也充分表明了萧县的文化自信。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渊源和出处,不仅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也透露着乡村艺术气息。
在萧县,不管是种菜能手、养猪状元,还是果树土专家、木工匠,拿起笔就能画,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但凡带有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都成了激发大家创作的源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落户刘套镇并非偶然,这里的书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最好诠释。在陆中华看来,这些作品背后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刘套镇也从书画文化入手,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探索。
聋哑画家夏乾利通过画画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张俊摄
今年42岁的聋哑画家夏乾利就是其中之一。11岁进入砀山聋校上学,夏乾利便喜欢上画画,这一画就是30多年。因为画画,夏乾利不仅成了家,还靠双手脱了贫,如今自己精心打理的画店,每月平均下来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更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
除此之外,结婚不要红妆要画案的王淑玲、萧县第一位中国美协会员马新梅、活到老画到老的刘世德、外出务工都随身携带笔墨的吴信行等,均在当地传为佳话。
据不完全统计,萧县每年书画市场交易约8万件(幅),实现收入近5千万元。加上画家本人单独售画等,每年总销售收入在1.5亿元以上。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