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最严调控下 北京楼市回归

2019-03-16 03:42:27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两年前的3月17日,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政策,被称为 “3·17新政”,认房又认贷、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60%等规定剑指投资投机性炒房。此后半个月内,“3·22新政”“3·24新政”“3·26新政”又相继出炉。

自“3·17新政”以来,北京新房市场经历了2017年的腰斩,2018年在低谷中爬升;截至目前,北京二手房价格累计跌幅也已超10%;北京土地市场低溢价成为常态。2019年,“房住不炒”的整体定位不变,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成为调控的主题思路,“稳”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

新房成交量回落后企稳

北京“3·17新政”即将满两周年,北京新房市场成交量在经历了2017年触底后,于2018年保持稳定的同时略有抬升。在价格方面,受限房价项目以及共有产权房项目集中入市的影响,北京新房价格得到有效抑制,在重重调控叠加、供过于求的市场结构以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下,购房者预期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9年,北京新房市场仍将保持稳定的大趋势,但成交量或将有小幅提升。

2018年供应量几近翻番

2017年3月17日,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已拥有一套住房,以及在本市无住房但有房贷记录的,二套房首付比例上调为60%以上,且住房贷款的最长期限缩短为25年。

“认房又认贷”的同时,提高首付比例,这被称为北京史上最严楼市调控,此后,北京又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政策,诸如非京籍纳税从5年改成连续60个月、离婚一年内房贷按二套房执行等等,叠加之前的限购政策,北京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

新政推行一周年时,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新建商品房住宅(不包括共有产权住房)签约23388套,同比下降48.7%,刷新历史最低纪录。

2018年以来,北京新房市场延续2017年的整体趋势,但是在底部中略所回升。北京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不包括共有产权住房)成交23836套,同比上升11.56%。新增供应44809套,同比上涨97.2%,供应量几近翻番,是近四年来供应的最高峰。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表示,“3·17新政”之前,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年均成交保持在5万套,但是之后下降至2.5万套左右,随着限房价项目的集中上市,对成交量并未形成非常明显有效的拉升,整个市场还是保持成交稳定的状态,这是“3·17新政”带来的持续影响,对于市场实际需求和未来预期产生利空作用的叠加效果。

“认房又认贷”意味着有贷款记录的购房者均被认定为“二套”,这一政策对换房需求的购房者影响较大,其次是上调二套房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上浮等,也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和换房难度。

共有产权住房、限房价项目平抑房价

“3·17新政”以来,受共有产权住房、限房价项目逐步入市的影响,以及纯高端商品住宅预售、网签价格的限制,北京新房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上涨。

据北京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不含回迁房等保障房)的成交均价是45776元/平方米,2018年是46833元/平方米,同比仅上涨2.3%。不过在2018年12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达到近两年的新高,为63308元/平方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由于几个纯高端商品住宅项目预售价格放松所致。不过,进入2019年,北京新房价格回归至去年12月份之前的水平,数据显示,1月份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是52265元/平方米,2月份是47344元/平方米。

在郭毅看来,随着限房价项目、共有产权住房的持续入市,对于北京房价具有平抑作用,高端住宅项目预售价格、签约价格的松绑,都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放松有一定的限度,因为如果一旦全部放开,对于房价推升将会显而易见。

业内预计北京新房成交量将小幅回升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资深分析师李震认为,从今年全国两会动向可以看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可以预见北京楼市大概率会维持现状,一部分购房者认为目前北京楼市已经平稳,之前等待抄底的购房需求会在今年缓慢释放,成交量短期内会有小幅回升。

事实上,进入2019年,北京新房成交量稳中有升。北京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198套,环比增加11%,同比增加146%,2月成交1719套,虽然环比降59%,但同比上升约50%。

“今年新房整体成交比去年有所上升,这源于货币政策的宽松、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等对楼市销量都会有带动作用。”郭毅表示,但是增长幅度不会太大,因为最核心的限购政策、首付比例、信贷政策并未改变,购房需求所能释放的增量有限。(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二手房价格两年降幅超10%

各项指标已达调控预期,需求端仍处于观望状态,业内表示,2019年以来积压需求释放,均价止跌

北京二手住宅在2016年量价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后,迎来2017年史上最严厉且最严密的楼市调控。截至目前,北京楼市调控已持续整整两周年。从调控结果来看,市场各项指标已达到调控预期,需求端处于观望状态,市场仍处于微冷状态。业内称,后续不排除出现一些政策微调,促使市场热度回归正常水平,但对房价的严控目标应该不会发生变化。

政策消化,成交从深跌到回升

新政实施首年,从月度网签量来看,“3·17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据麦田房产统计显示,2017年3月住宅网签达到顶峰,为25539套,从2017年4月份开始下滑,7月跌至谷底,此后逐月缓慢回升至1万套左右。

另据我爱我家研究院统计显示,新政实施首年,月均网签数量降至1万套以下,新政实施第二年,月均网签套数较新政首年上升33%,与近五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与2016年月均网签22703套,仍有较大距离,不足2016年月均水平六成。

我爱我家研究院指出,新政两年后,市场对政策消化基本完成,交易量稳步回升至正常水平,但与火爆的2016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从过热到新政首年的过冷,再到如今回归到微冷状态。

进入2019年,季节性因素叠加政策松动预期,市场又出现一波轻微回升。不过,据贝壳研究院Real Data数据库显示,随着需求在春节后的集中释放,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已于3月第一周回落,后期市场成交大概率出现正常下降。

在价格方面,2017年“3·17政策”后,北京二手住宅成交价格曾在当年4月份惯性上涨了一个月。随后,二手住宅价格便进入了连续下跌状态。贝壳研究院Real Data数据库显示,2017年北京二手房价格连续9个月下降,累计降幅13.5%。

2018年春节后,在季节性回升及学区政策影响下,北京二手房均价自3月起经历了8个月回升,之后随着成交热度的下降又出现回落,全年均价同比下跌3.3%。

进入2019年,随着前期积压需求的释放,均价止跌。链家数据显示,2019年2月北京二手房均价为59898元/平方米,较2017年3月的高点仍下跌11.3%。

分城区来看,通州、石景山、大兴等城区的价格出现明显下跌,这些低总价区域的价格回落较多后,部分等待观望的首次置业需求补位入市。

供应变化不大,需求回归理性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资深分析师李震看来,“3·17新政”及后续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调控本质是增加“交易成本”,且力度可谓史无前例,招招剑指投资投机性炒房。

除了量价变化,“3·17政策”还带来了购房心态的变化。“之前,北京房价的快速上涨引发‘恐慌性追涨’情绪,通过两年来的限购限价政策,市场向理性回归、购房者预期趋于理性,前期的恐慌性情绪不再,投资需求被遏制,市场逐渐进入到刚需主导、买方主导的状态。此外,与调控前业主频繁上调报价不同的是,调控后业主报价开始理性,成交周期也开始变长。”李震表示。

北京中原五棵松片区区域经理陈贵勋亦指出,目前市场已经基本适应了3·17调控政策,现在的客户都很理性,有需求才会出手购买。

市场先行指标上,验证了上述说法。据我爱我家提供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新政首年月均新增房源数量下降了18%,月均新增客源数量则下降36%。新政第二年,比新政首年进一步下降,月均新增房源量下降12%,月均新增客源量下降28%。

在此基础上,目前新增房源量基本处于历年平均水平,而新增客源量则处于历史低位。由此可见,二手房供应端变化不大,但需求端明显收缩,购房决策较慢,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成交周期较长。(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土地市场呈现“两低一高”

2018年北京土地出让金同比跌40%;成交溢价率低,同比跌43%,土地流拍率高达10%

自从2017年北京发布“3·17”政策以来,土地市场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土地成交量及成交额均有所回落。随着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土地溢价率持续走低,流拍现象较为严重,房企拿地动力不足。

在北京土地市场全面进入调控时代之后,“限竞房”“共有产权房”成为地块成交的主要方式。在拿地企业中,万科、保利等龙头房企缺席,以中铁置业为代表的国企拿地积极。此外,土地供地方式迎来革新,集体性建设用地用做共有产权住房地块首次入市。

土地成交额回落,流拍土地增多

2017年,自楼市调控以来,北京市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全年土地招拍挂市场共成交土地102宗;土地成交总额为2796.02亿元,同比增加228%;成交单价达20257元/平方米,创下近4年以来新高。

但是,进入2018年,北京土地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温。2018年,北京共成交土地72宗,成交额1682.9亿元。成交宗数及成交额同比均大幅下跌。2018年土地成交宗数同比2017年下跌29%,仅高于2016年成交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土地出让金同比2017年下跌40%。

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土地市场较冷,仅成交了44宗地,进入四季度以来北京推地速度加快,但由于前期土地放量极少,低迷依然是2018年北京土地市场的关键词。

从北京土地历史成交的楼面均价及溢价率来看,土地成交楼面价从2016年以来开始走高,2017年达到高峰,2018年土地成交楼面价维持在高位。而从溢价率来看,北京土地成交溢价率从2016年开始持续波动下滑,2018年土地成交溢价率同比2017年继续下跌43%,为近5年最低,年内平均溢价率仅为13.72%。

此外,2018年,土地流拍现象明显增多,全年流拍率达到10%,创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据诸葛找房数据监测,2018年北京市共出现8宗土地流拍,接近2017年的3倍。

共有产权用地增多,“国企+民企”拿地成趋势

自楼市调控以来,住宅用地供应量显著增加。2018年北京成交的72宗地块中,住宅用地成交52块,成交建筑面积624.48万平方米,占比为73%。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起,北京新供住宅用地全部执行“控地价、限房价”新型供地方式,土地建成后的住宅销售价格无论在均价和最高销售价格方面都进行了限制。

2017-2018年,“共有产权房”、“限房价、竞地价、竞自持”等为土地竞得的主要模式。以2018年为例,其成交的52宗住宅地块中,有51宗是限竞房或共有产权住房地块,仅有一宗商品房住宅地块。其中限竞房成交40宗,成交建筑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共有产权住房成交10宗,成交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另有一宗地块为限竞房含共有产权住房。

在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的同时,近两年,北京市加大租赁用房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在拿地方式上,联合拿地成为楼市调控以来龙头房企拿地的趋势。2017年,联合体拿地收入囊中的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年出让的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进入2018年,万科、保利等以往积极参与北京土地招拍挂市场的龙头房企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国企。

在2018年北京企业的拿地排行榜中,中铁置业斥213.64亿元在北京拿得4宗地块,获得规划建筑面积53.95万平方米,成为榜首。中海地产以157.79亿元位居拿地排行榜第二名。北辰实业则以86.63亿元拿下2018年北京土拍成交总价最高的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B23等地块位列第三。除此之外,北京城建、北京住总等市属国企也都有土地入账。

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