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万元折屏手机频出 是高端发力还是“营销好戏”?

2019-02-26 01:45:48 信息来源: 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陈凯茵)当手机把大屏、曲屏、全面屏玩滥以后,又找到了一种新玩法——折叠。这种新玩法能否重新燃起用户购买手机的欲望,挽救低迷的手机市场呢?还是又将成为手机高定价的又一理由?

折屏不一定贵在功能强 也可能是成本高

2月24日晚消息,华为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新品发布会,推出旗下5G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2月21日,三星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用户通过翻折屏幕的方式,即可自由切换大、小屏两种使用模式。

华为5G折叠屏手机Mate X

除此之外,2019年年初小米总裁林斌在微博爆料,小米已经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苹果虽然落后一步但它的折叠屏手机似乎也不远了,根据美国商标和专利局最新公示的专利清单,苹果于去年10月份提交了一种带铰链设计的可折叠设备专利。

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又一个手机行业的元年即将诞生——折叠屏元年。但也有人指出,技术不成熟仍将是制约折叠屏手机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涉及折叠屏手机的相关技术(如转轴、柔性盖板技术等)尚不成熟,导致出厂产品的良品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以三星Galaxy Fold为例,其初始定价为1980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元,此价格达iPhone 8系列产品在中国上市时的2倍以上。而华为Mate X更是首次触及1.7万价格区间,定价2299欧元,约合人民币17498元。

高价之前的“甩卖”潮

这些年,手机市场创新乏力,在大屏、曲屏、全面屏等概念的的包装下,手机价格一路走高,似乎“当前业内最贵手机”也成为一些品牌的卖点。

几乎可以预测,折叠屏手机在市场的大面积普及再次将手机的最高价抬上一个新的台阶。

“贵且稀少”的招数在最初可能能吸引一批“家里有矿”的发烧友,但销售后劲不足则让一些手机厂商吃足了苦头。

比如苹果,其新品手机如iPhone XS系列的价格一再超出人们预期,使iPhone整体在中国市场遭遇销售滑铁卢。去年第四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下滑了26.7%。为了挽回销量,在2019年伊始,苹果方面对所有的iPhone机型进行大幅度的降价销售。

京东、苏宁易购、天猫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全部都开启降价,京东将iPhone8/8 Plus的价格下调至3999元和4799元,较变动前分别下调了600元和800元,与苹果官网报价相差1100元和1200元。而iPhone XR的最低价也跌破了5000元。这一举措表面看起来也似乎奏效。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11日至1月30日期间,苹果产品销售额增长了83%,天猫零售商的iPhone销量在此期间飙升了76%。

推出高价手机再降价这一系列操作收获了一些争议的声音。有专家认为,苹果手机降价销售短期对于销量的提振十分有效,但长期能否抵挡住国产手机的“狙击”仍是未知数。

消费者要的是贵手机还是好手机?

2月20日消息,IDC近期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大约1.03亿台,同比下降10%,智能手机行业寒冬仍在继续。

据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OPPO、vivo、荣耀、华为、苹果分列前五名;小米、魅族分列第六、七位。华为、vivo和OPPO等国产手机的崛起,严重压缩了三星、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国产手机如何稳住当前优势?

发力高端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发力高端可以理解为优化产品的体验和性能,但换个角度来说,对于市场份额日益紧张的当下,堆砌硬件、粗暴加配置也不失为实现加价的一个“好营销”。

华为已经在高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连主打中低端消费的华为荣耀手机,都推出了价格达到3000元的荣耀V20。OPPO Find X与vivo NEX售价竟高达5000元。曾经主打“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高性价比”的小米手机也将告别低价,小米9基础版定价2999元起,透明版定价3999元起。雷军称,这可能是今后小米旗舰机最后一次低于3000元了。

在专家看来,做高端手机不能只是单纯地拉高价格,而是要用技术创新提高品牌溢价,用体验征服消费者,贵还得贵得道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