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为App收集个人信息划定红线

2019-02-02 00:49: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四部门为App收集个人信息划定红线

  专家称亟待法律明确规定数据权利

  本报记者 万静

  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决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得到广泛应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很多人来说,App几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但是与此同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超九成涉嫌过度收集

  按照《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应有明确的目的,不得超出产品功能相关目的外收集额外的个人信息,可是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0类100款App进行的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发现,很多被测评App在隐私政策等文件中,未将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与其实现的产品功能明确挂钩,其中很多个人信息与消费者通常理解的产品功能之间无明显关联,甚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

  10类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即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其中,出行导航、金融理财、拍摄美化、通讯社交和影音播放5类App中,每一款都涉嫌存在过度收集或使用用户信息的情况;其次是住宿旅游、网上购物、新闻阅读和邮箱云盘4类App中,32款App涉嫌存在过度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情形;而交易支付类App中有7款涉嫌存在过度收集或使用现象。

  轻而易举收集通讯录信息

  中消协的测评结果显示,“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手机号码”三种个人信息是过度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最常见的内容。100款App中,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了“位置信息”,过度收集或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较多,另外“通讯录信息”“身份信息”“手机号码”也是用户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或使用较多的内容。除此之外,用户的个人照片、个人财产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工作信息、交易账号信息、交易记录、上网浏览记录、教育信息、车辆信息以及短信信息等,均存在被过度使用或收集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通讯录信息、手机号码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存在较高的商业价值。记者发现,一些手机App以仅提供手机号注册的方式,借助手机权限开放的便利,轻而易举地收集手机号码及通讯录信息。

  而记者的体验得到了中消协测评结果的印证。在10类App中,4款金融理财类App与3款影音播放类App都存在收集用户通讯录信息的问题。特别是,手机号码信息收集现象在金融理财类与出行导航类App更是普遍。

  近四成App无隐私条款

  基于“隐私政策应公开发布且易于访问”的原则,中消协对100款的隐私条款测评发现,47款App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34款App没有隐私条款,占比近四成。

  目前众多的App有关隐私条款的说明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分别表现为:隐私条款笼统不清,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保存期限、和地点等没有明确说明;不主动向用户展示隐私条款,或展示内容晦涩冗长;征求用户授权同意时,未给用户足够选择权;没有为用户提供访问、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途径;大量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直接关联的个人信息,未遵守标准中最小化收集个人信息的规定。

  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教授认为,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报告,目的就是给目前手机App收集利用信息泛滥的现象划出一条“红线”,明确信息收集的边界,并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如果没有这个边界,没有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那么采集者可能就会只考虑自己一方的便利,实践中采取“公民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的倾向,转而置用户的利益和安全于不顾。

  王敬波教授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数据高速发展,个人如果不提供基本的信息可能会造成一些业务无法开展,一些生活便利无法享受,但是究竟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不应该被采集,这中间应该有一个界限。《公告》明确,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而且强调“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管部门出手,意味着划下了一条红线。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行业想要走得长远,除了政府监管等外部约束外,行业自身的自律和自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锡锌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促成数据的隐私的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数据安全与数据的自由流通之间怎样来平衡。我们需在技术、法治和共治中寻求平衡的基本框架。目前,相关的法律存在滞后现象,比如说,关于数据权利到底是什么,数据,财产,数据权到底是什么,数据主权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