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严监管"药妆"被打回原形?

2019-02-02 00:45: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年来,药妆在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受欢迎度日益提升。药妆,因为有了“药”字,让这个化妆品的分量和身价倍增。

  近日,国家药监局却对药妆泼了一盆凉水。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其中提及: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不但是我国,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在法规层面均不存在“药妆品”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药妆也受到了相关上市公司的关注。此前,包括云南白药等公司都纷纷加码这一领域。

  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却发现这些企业不再以药妆形式包装产品。一家曾发力药妆市场的上市公司董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产品早改称功能性护肤品了。“药妆一直都是不合规称呼,行业规定也从来没有药妆这个说法。这一次只不过是监管部门又强调了一遍”。

  对于此次国家药监局的回应,一家化妆品企业人士认为,会对行业产生影响,但不会有实质影响。“企业有的是擦边球可打”。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包括屈臣氏在内,店员仍在以药妆形式向消费者介绍化妆品。但记者在多款产品的外包装上,并未找到药妆或者医用护肤品的字样。

  平台已将药妆、医学护肤品屏蔽

  1月10日,国家药监局再次明确:我国现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第十二条、第十四条规定,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者说明书上不得注有适应症,不得宣传疗效,不得使用医疗术语,广告宣传中不得宣传医疗作用。对于以化妆品名义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宣称“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

  国家药监局表示,避免化妆品和药品概念的混淆,是世界各国(地区)化妆品监管部门的普遍共识。部分国家的药品或医药部外品类别中,有些产品同时具有化妆品的使用目的,但这类产品应符合药品或医药部外品的监管法规要求,不存在单纯依照化妆品管理的“药妆品”。

  就在国家药监局对药妆一文发出解释时,据媒体报道,欧莱雅集团收购的美国“药妆”品牌CeraVe(适乐肤)在上海举行了中国上市发布会。对于欧莱雅的中国药妆计划,会不会有影响,值得关注。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搜索“药妆”、医学护肤品这两个字,已经是显示无搜索结果。

  此外,药妆也常常是海外代购的爆品。

  《证券日报》记者向一位日本代购询问药妆一事,其向记者介绍,日本也没有药妆这个说法。所谓的药妆,是去药妆店里买东西。日本的药妆店,既卖药品,也卖化妆品。日本化妆品管理较为严格,分为普通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医药部外品的管理较为严格,比如对一些成分的控制等等。其在商品外包装上也会进行标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药妆很火,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药妆的具体内涵。在屈臣氏店内,店员向记者介绍,药妆“刺激性小,温和,敏感皮肤适宜”。

  上述化妆品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很少有人认为药妆是药,但药妆给人的感觉是质量和安全保障。

  化妆品市场能否迎来严监管

  据媒体报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达到625亿元,年增速在20%左右。到2023年,预计中国药妆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11亿元。未来,在药妆市场,尤其是化妆品市场能否迎来严监管,引起了市场关注。

  在采访过程中,有业内人士透露,相较于药品,化妆品市场监管尚较宽松。未来,监管或将趋于严格。

  据记者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2019年1月2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全国化妆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开启为“美丽事业”保驾护航新征程》一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李利、局长焦红听取了会议情况汇报。

  会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化妆品消费需求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化妆品安全已经成为民生关注新热点。非法添加、假冒品牌化妆品、利用网络制假售假等突出问题多发频发,公众的化妆品消费安全面临新挑战。我国法规配套制度仍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监管技术和手段不能完全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化妆品监管体制机制面临新课题。

  会议强调,2019年全国化妆品监管系统要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机制;以打击违法添加和制假售假为重点,严惩重处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等等。

  不过,上述化妆品企业人士认为,目前,国产药妆规模很小,估计严格监管的可能性较小。“药妆只是企业宣传的噱头,企业也可以换别的说法”。

  ■本报记者 张 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