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朝着问题去 找准着力点

2019-01-05 03:38:20 信息来源: 人民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制造业发展情况如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该怎么做?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要发挥乘数效应,实现聚合效应。

我国在新技术、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亮点很多,潜力巨大。

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力量,让技术可升级、能迭代。

■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案例】“润滑油液”是机械装备的“血液”,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油液状态牵动整条生产线。

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检测研究所用一套智能系统,助推企业设备运维向“无人值守、智能诊断”发展。

某制造企业2017年接入该系统。当年底,系统在设备中捕捉到磨损颗粒信息,随即连续报警,企业及时停机检修。“这项技术服务,为我们上千万元机组的运行安全提供了保障。”企业负责人反映。

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的上百台设备接入该监测系统,接入后的设备计划外故障停机减少10%,生产效率提升3%以上。

“现代制造业渐趋复杂,研发、设计等需要专业化和科研机构承担,产品营销往往又与重大工程相结合,离开服务业,制造业自身发展将受到制约。”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表示,当前,制造业发展面临动力不足等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够。很多企业业务还属于传统铸造,不了解工程需求,产品销售困难,附加值难以提高。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制造业本身出发补齐短板,还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指出,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是加工制造,左右两端是服务业制造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头一抓才能把产业拎起来”。

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付保宗建议,多搭建一些公共服务平台,让制造型和服务型企业之间供需顺畅对接。“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还存在一些有形和无形壁垒,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发、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制造业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生产性服务领域”。

“融合发展不是将这些功能都集中在大企业。不改变封闭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刘戒骄说,要重点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专业服务业企业交流合作,改善合作环境。

“制造强国涵盖范围应该更广。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要发挥乘数效应,实现聚合效应。”付保宗说。

■ 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案例】近万平方米的车间厂房,中间是巨大的安装平台,四周是20多个零配件工位。工人正通过传输臂,组装一个高8米、长20多米,可以实现餐厨垃圾精细化分离的分选装置。江苏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鹏鹞环保的新技术,吸引着同行目光。

“一方面,通过新技术应用带动中低小散企业聚拢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受益于环科园资源集聚。”公司副总裁说,投资建设的智造平台,不仅如同“中央厨房”一样,可以到相关零部件“生产基地”采购“菜品”,还能通过资源整合,在互补中共同成长。

宜兴环科园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汇聚起环保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聚集2000多家环保企业。

“归根到底是要形成新生产力。”付保宗说,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新技术又催生了新组织形式,是企业、产品、生产和市场组织模式的变革,带来的内在效率和动力提升不可小觑。而新产业集群既包括新兴产业形成的集群,也包括传统产业集群通过改造提升,引入新模式、注入新动力,呈现新面貌。

目前,我国在新技术、新组织形式和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亮点很多,潜力巨大,众多企业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新开拓。“但也要看到,在这些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付保宗指出,一是新技术的创新原动力还不足,一些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二是对新技术在标准上的约束和管理相对滞后,缺乏应对能力。

如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刘戒骄认为,制造业企业要重视吸纳高技术人才,及时调整战略。同时要顺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分工趋势与要求,深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分工和合作、加强协同,形成新的产业组织。

付保宗建议,一方面要放活放宽市场机制,尽量弱化规定技术路线发展的事前管理方式,要由结构性政策转为功能性政策,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创新创业主体有更大动力和活力,放手干起来;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和服务机制,有效规避新技术、新组织模式产生的社会风险。

■ 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案例】武汉东湖高新区, 8个月前,承载着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实现首次商业化”任务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这里成立。

“如果把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比作一座城市,信息光电子就是连接这座城市的道路管网。”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说,信息光电子技术在网络通信、医疗卫生、航天国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正面向新一代网络、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光电子应用领域,开展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余少华表示,今年中心将加快推进在硅光技术等四大方向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首次商业化应用。

“需要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力量,让技术可升级、能迭代。”中国企业联合会首席研究员缪荣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强整个产业链,其中最核心的是产业技术。

关键技术、基础技术研发往往投入大、见效慢,单个企业无能为力。刘戒骄认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可以共享信息和能力,降低交流和研发成本。

“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当前还存在三个不足。”付保宗分析,研究成果开放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停留在科研院所和企业内部的实验室里,不能为相关企业所用;产学研协同不足,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和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障碍,制约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投入产出效率不足,研发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一边是企业嗷嗷待哺,一边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如何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根本上要打通体制机制。”付保宗说,一方面对现有科研机构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激励要大胆变革,让他们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起来;另一方面,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一些共性技术联盟和创新平台,让更多企业参与,共同促进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

缪荣建议,由国家主导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构建产业联盟,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纳进来,让技术服务更多企业。“此外,要用市场化方式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国家对产业政策给予一定支持,形成一些不依附于某一个大企业、独立生存发展的市场主体,汇聚一批有开拓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让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起来。”(韩 鑫 姜晓丹 姚雪青 范昊天 制图:沈亦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