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改革护航 经济无失速之忧

2018-12-19 01:44:09 信息来源: 中国证券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大是一个共识,但不可盲目悲观。”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针对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房地产市场新变化以及可能的金融风险,决策层已未雨绸缪,做好预案。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并无失速之忧。明年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更加注重与金融政策的协调,以确保中央提出的“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应对下行压力

“2019年,中国经济仍需应对多方面压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表示,一是外部环境仍错综复杂,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三是高杠杆现状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综合来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外需走弱和房地产市场放缓。对此,有关部门已推出包括促消费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专家预计,明年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目标不会大幅下调,明年GDP增速约为6.3%-6.5%。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六稳”政策出台和落实可在短期内有效对冲明年经济下行压力,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推出,势必提振明年的市场信心。在房地产投资趋缓、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和民间投资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下滑趋势会有所缓解;促进消费政策和民生政策陆续出台,消费快速下滑趋势有望缓解;随着内外供需平衡进一步调整,预计价格水平总体保持较为温和状态。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毛盛勇此前表示,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强,存在变数和挑战。从内需来讲,支撑明年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还是比较多。消费有条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六稳”政策不断落实见效,投资也有望延续总体平稳,甚至稳中略升态势。从外需看,真正决定出口的,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明年预计增速会比今年有所回落,但和前几年比还是不错;二是我国企业出口韧性较强,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综合竞争力、产业链完整性对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有支撑作用。综合上述需求,明年经济有条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稳货币 宽财政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明年宏观调控将侧重寻求最佳政策组合,发挥最大整体效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明年国内宏观政策组合将是“稳货币、松信贷、宽财政”。

他说,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必要性不大,明年央行继续降准更多是置换属性,通过“收短放长”释放更廉价中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机构表内放贷意愿,达到为信贷松绑的目的。预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明年预算赤字率、地方政府债发行和减税降费规模都会有较大提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看来,增加财政赤字是必要的。减税降费固然重要,但财政政策扩张支出的作用可能比减税要大,因为减税后企业不一定将钱直接用于投资,而支出政策会直接刺激需求。

“明年宏观政策将显现宽财政、稳货币、增信用、促投资的特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明年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稳增长。“定向松动”可能是明年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操作方向,“定向降准+货币市场工具调整”将是基本工具组合。货币政策应以总量加结构方式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稳健增长,保持就业处在良好状态。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赤字率可能恢复至3%。

改革持续发力

分析人士认为,从短期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稳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从中长期看,深化改革是顺利度过转型期的必由之路。在改革护航下,经济不会失速。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表示,明年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应是基建回升、地产回落。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震荡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基建投资增速下行。在基建投资中,能源、运输、生态环保均属积极财政在基建方面的重要发力领域,未来增速会逐渐上升。在房地产投资方面,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有一定领先性。从9月起,开发贷同比增速上升势头停滞,显示房地产新开工增速难以持续。由于政策调控未见缓和,后续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继续下行。

从中长期来看,张明表示,面对当前的资本市场,要完成经济结构转型调整,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提振市场情绪,增强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

关于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元春认为,第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已基本顺利完成,现在要果断推出以“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以市场化和法治化工具为主体的第二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看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宏观层面,应建立以鼓励企业创新和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市场激励机制。(记者 赵白执南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