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消费潜规则”盛行,你“被套路”过吗

2018-11-15 22:37:28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人们在消费时经常遭遇一些“潜规则”,比如找搬家公司谈好价格却临时被告知要按楼层加价、买窗帘遭遇商家收打孔费等。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规定”,或所谓的“商业惯例”,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消费潜规则”实际上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问题。你遇到过“消费潜规则”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被认为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面对“消费潜规则”,59.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不容易。67.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

73.8%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

来自安徽的范旭(化名)是自由职业者,今年夏天,他家里装新空调,被收取了钻孔费和管道费。“这些费用我买空调时商家并没有提到,我一直以为是免费安装”。范旭说。

范旭说,他身边的“消费潜规则”比较多,“出去就餐时,店家经常以发票用完了为由不给开发票,到了一些特殊节日还会有最低消费限制。一些影院禁止自带食品和饮料,一些出租车不打表”。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受访者认为,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31.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8%)、影楼(18.2%)和物业(12.3%)等。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就是不明显的、不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外的规则。“‘消费潜规则’屡禁不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日常消费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日用品维修和餐饮等”。

调查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64.0%的受访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41.1%的受访者会找维权部门投诉,36.0%的受访者会忍气吞声,26.7%的受访者在网上发帖指责,11.3%的受访者会向媒体求助。

面对“消费潜规则”,23.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容易,59.6%的受访者觉得不容易,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苏璟(化名)点外卖时遇到过一些商家的“消费潜规则”,对此,苏璟一般都不去追究,“因为非常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不一定能解决”。

李伟民认为,消费者经常会遇到“消费潜规则”,比如酒店的开瓶费,自己要对此有辨别能力。其次,消费者要明白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是知情权,要问清楚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哪些,明明白白地消费。

67.8%受访者希望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

苏璟表示,消费者很多时候无法在消费前考虑得特别全面,“比如在一些票务平台订机票,首页会写附接送机,我自然以为接送机是免费送的,结果居然是要自己单独去买”。

调查显示,出现“消费潜规则”,59.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消费者容易忽略或完全不懂相关的规定,55.3%的受访者归因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过度保护,52.6%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者是弱势一方,通常只能被迫接受,41.3%的受访者认为是行业垄断造成,35.5%的受访者觉得是由于维权途径不畅通,消费者维权困难。

范旭说,很多情况下消费者会放弃维权,因为不知道如何维权,该向什么部门或单位反映问题。而且有时候即便维权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消费潜规则’现象普遍存在,是因为有些商家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并进行利用,如打折、提价的同时加很多附加条件。”李伟民说,“消费潜规则”难以杜绝最重要的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打击力度不够,诚信缺失。

调查中,要遏制“消费潜规则”,67.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57.1%的受访者建议对“消费潜规则”现象进行曝光,51.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行业自律,树立健康诚信的行业规则,50.9%的受访者建议严格执法,形成更有力的市场监督,31.4%的受访者建议社会多宣传消费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人们维权意识。

苏璟认为,当下有关法律还是比较健全的,只不过消费者整体维权意识还不高,所以提高维权意识很重要。

范旭认为,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漏洞,对于经营行为的约束还存在很多灰色地带,让商家有空子可以钻。他还建议加大监管的力度,简化维权的流程,同时对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要提高识别能力,问清楚再消费。其次要有维权意识,发生了纠纷要保留证据,把手机转账之类的消费记录也截图保存起来。”李伟民说,现在投诉的渠道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之家等都可以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要根据“消费潜规则”种类去不同的渠道投诉,比如医药卫生行政系统、金融管理系统、工商管理部门和民航总局等,“法律诉讼成本太高,但如果涉及大额的损失,还是应该使用这种渠道”。

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惧怕阳光,对典型案例要不断曝光。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帮助消费者树立拥有知情权、拒绝“消费潜规则”、积极维权的意识。此外要加强立法,在法律中明令禁止“消费潜规则”的表述多一点,加大执法力度。

受访者中,00后占1.2%,90后占26.9%,80后占54.0%,70后占13.1%,60后占4.3%。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高卿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