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租金贷变身“套路贷” 住房租赁市场遭遇过度金融化

2018-11-04 03:58: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纾困民企政策工具充足 构建精准支持长效机制

  违约债券交易市场将加快建立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针对部分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监管层长短相济,频施“组合拳”,助民企信用扩张落到实处,让市场主体增强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10月31日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单纯靠市场力量自我矫正在短期内不易解决,需要政府部门对市场非理性行为进行适当引导。以债券市场为切入点,通过矫正债券市场,带动市场改善民企融资氛围和风险偏好,希望可以弱化非理性行为和‘羊群效应’,带动信贷市场和股权融资的改善。”

  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看来:“要把推进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措施做扎实,齐心协力推动它。围绕民营、小微企业和服务实体经济,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金融机构要利用好政策,支持民企。等到信心恢复,预期变得更好,就无需监管层再推动,大家就会更加主动了。”

  上下联动

  监管快速出手防范风险升级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老大难问题,但大中型民营企业集中出现融资问题是近年较为少见的。”潘功胜坦言,原因包括国内宏观经济、国际市场影响、去杠杆、融资渠道收窄、金融强化监管、一些企业前期盲目扩张、内部经营不规范等。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民企债券和信贷违约频发。前9个月,公司信用债发生违约的34家企业中有26家是民企,涉及金额552亿元。其中,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前9个月发生违约的15家企业中有9家是民企,涉及金额258亿元。

  潘功胜表示,“今年民企债券违约增加幅度较大,违约频率增加,造成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对民企风险偏好下降。民企融资困难,违约频率再增加,形成了一个循环和负向螺旋,并且相互强化。这种螺旋和情绪在股市、债市、信贷市场之间相互溢出和传导。”

  在此情况下,央行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希望以此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在工具设立后,各家金融机构迅速响应。

  农业银行副行长张克秋表示,“农行在第一时间启动客户摸排工作,重点组织广东、浙江、宁波等重点区域的重点分支行按照标准进行客户主体遴选。经过初步摸排,确定了一些目标客户,目前完成了内部审批等工作。业务涉及到金融市场、投行、资管、风险、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度安排要做适应性调整。当前内部已形成初步意向,能够支撑这个业务落地。”

  建设银行也在分两阶段落实。建设银行投行部总经理钱理红介绍,“目前,在建行尚不具备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资质的情况下,一是开展和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债增进’)的对接和合作,沟通项目储备、创设标准,提前对相关协议文本进行沟通和准备。二是发动试点分行,对符合‘三有原则’的民企进行梳理和筛选。三是与交易商协会密切沟通,做好目标项目创设凭证的准备工作。另外,在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时,作为主承销商要尽快具备创设资质。同时,在风险偏好、审批策略等方面要打通一些政策障碍,提高对民企授信的宽容度。”

  多方合力

  完善细节夯实政策效应

  政策落地迅速有力。按照央行统一部署,交易商协会已成立专项工作组,于10月10日推动试点项目上线,10月17日完成发行工作。交易商协会秘书长谢多表示,首批试点项目有3单。一是浙江荣盛控股集团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浙商银行主承,票面利率5.22%。中债增进实际创设1亿元缓释凭证,费率100个基点。二是红狮控股集团5亿元超短期融资券,杭州银行主承,票面利率4.96%;中债增进实际创设0.4亿元缓释凭证,费率40个基点;宁波银行实际创设1亿元缓释凭证,费率41个基点。三是宁波富邦控股集团4亿元定向工具,宁波银行主承,票面利率6.45%;中债增进创设0.5亿元缓释凭证,宁波银行创设0.6亿元缓释凭证,费率均为160个基点。

  “总体来看,债券和缓释凭证发行均为市场化定价,债券票面利率越高,凭证发行利率也越高,体现了投资人对企业不同的风险判断。”谢多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工作推进中,部分金融机构从各自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支持民营企业。从银行角度看,钱理红认为,首先要明确配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经济资本占用原则,在经济资本占用上给予政策倾斜;其次是建议尽快将试点扩展到山东附近,也就是民企比较集中的区域;再次是进一步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

  在民企债券发行方面,广发银行副行长宗乐新建议,一是通过违约的民营企业看,资金使用、资产负债情况、重大资产转移的信息还不透明。能否建立一个机制,在公开市场的平台上定期公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二是在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建立方面,建议为了提高效率和整合资源,可以考虑设立债券违约处置专项资金。

  有多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希望监管层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中国银行海外业务总监孙煜建议,长期来看,

  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要从金融市场工具的角度规范和鼓励发展。因此,在初期应该给予市场参与者一定激励。比如,对于做市商能否从逆回购、MLF方面给予一些优惠利率。从购买投资人角度,在MPA考核中给予加分,这些都有利于在初期给予市场动力。另外,可以鼓励更多市场参与者进入,比如保险公司和增信机构,把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参与主体引入市场,有利于提高流动性。

  另外,顺德农商行行长张珩称,“广东还没有一家地方性银行取得相关业务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在广东省内推广。但获得相关业务资格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开展衍生品业务资格,因此需要央行和银保监会协调,多给予一些支持。”

  平安保险党委副书记黄宝新表示,“对于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的认定标准可以更详细一些。同时,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限制较多,比如对行业和比例的限制,下一步在参与过程中,监管层可否多加考虑此类问题。”

  长短相济 构建精准支持长效机制

  对于金融机构提出的部分诉求,潘功胜表示,“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中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非常初级,发展衍生品市场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表示,将研究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以及信用衍生品基本规则,同时,希望商业机构积极参与,使得支持工具能够覆盖更多企业。

  交易商协会秘书长谢多表示,“关于违约处理,人民银行和协会正在研究建立违约债券交易市场。”

  对于下一步工作安排,谢多称,交易商协会将积极稳妥做好“支持工具”落实工作。首先是不断优化“支持工具”操作机制,做好与各方沟通交流和业务培训。一是认真梳理前期试点经验,会同相关机构持续优化各项工作机制,尽快就业务流程、联动发行、凭证创设等事项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二是加快与主承销商、人民银行分支行、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做好专项培训。三是积极支持各方进行项目储备。

  其次是充分发挥主承销商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支持工具”迅速有效落实。包括,发挥主承销商在项目选择和风险识别方面的专业优势,选择符合相应标准的民营企业参与“支持工具”业务;主承销商可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与中债增进组成“联合发行体”,联合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也可独立创设缓释凭证;主承销商可根据实践情况,积极丰富和尝试新的“支持工具”业务模式。

  再次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展“支持工具”项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和产品投资。鼓励保险公司在符合相关监管规定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的配置力度,积极参与“支持工具”相关工作。根据10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引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金自愿参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在政策引导之后,金融机构后续将准备更多项目以支持。兴业银行副行长陈信健表示,“下一步将安排更多资产做这块业务。作为承销人,会加大与相应投资机构、投资人合作,特别是对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将更多支持这个产品,推动做好这项工作。”

  张克秋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梳理储备客户,尽快形成一套成熟模式和安排。同时,争取尽快让示范项目落地,在全行推广,向市场释放相关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谢多强调,一些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或限制行业的企业不纳入“支持工具”覆盖范围。

  另外,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此次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设立,虽然是为了解决部分民企当期流动性困难,但从长远看仍有助于我国民企健康发展。潘功胜表示,“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金融机构和企业双向发力。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抛弃主业、过度融资等因素陷入困境。因此,未来企业在审慎经营、依法经营、合规经营、诚信经营,以及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彭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