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透视中国经济:“经济滞胀论”站得住脚吗?

2018-10-22 05:08: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进行时,环境复杂多变,围绕着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众说纷纭。为廓清迷雾,中新网推出“透视中国经济”系列报道,梳理当下中国经济脉络走向,透视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透视中国经济:“经济滞胀论”站得住脚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1日电 题:透视中国经济:“经济滞胀论”站得住脚吗?

  记者 李金磊

  中国经济“三季报”日前出炉,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增速稳中有缓,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为各方关注。

  此前,在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下行风险冲击下,“中国经济滞胀”等唱衰论调泛起。那么,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到底如何?能否顺利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又将在哪些地方发力?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会变

  天气转凉,但围绕中国经济进行的讨论热度却不减。

  今年以来,投资、消费等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物价上涨预期较强,资本市场也有所波动,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难以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日就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接受采访时表示,分析看待中国经济的表现,如果从一时一事看,可能会感觉有一些困难,但是一旦把它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往前看,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看待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个别月份、个别指标的波动,而是要看整体、看全局、看长远。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稳”在何处?“好”在哪里?

  从经济增速、就业形势、物价水平、国际收支这4个国际通行的观察经济的指标来看,均有着稳定的表现。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经济增速依然运行在6.7%-6.9%的中高速区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1%,处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之内;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发展质量、居民收入来看,向好的判断也有着坚实的支撑。

  经济结构在优化,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0%;经济效益在提高,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2%;发展质量在提升,前9个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0%,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人民生活在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5元,实际增长6.6%,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刘鹤认为,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看,我国经济运行都处于合理区间。与国际上的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全可控。

  宁吉喆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受到经贸摩擦影响是难免的,一些指标波动也是正常的。但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预计全年增长目标可以实现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出现波动,面对外部冲击,中国经济今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还能否顺利实现?

  对此,央行行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能!

  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稳定,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5%的目标,也可能略高。价格水平处于良性区间,预计全年CPI略高于2%。

  宁吉喆说,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弹性,具有应对风险的经验和方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在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实现。

  “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对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充分评估,做好应对准备。”宁吉喆说。

  宏观政策将在这些方面发力

  保持中国经济的“大船”行稳致远,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下一步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刘鹤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的产业投资政策、更具有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政策,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核心政策进一步深化。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加力减负、补齐短板、促进消费、节用裕民四方面继续发力。

  从刘昆释放的信息来看,今年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1.3万亿元,同时会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大力支持中央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研究论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方案等政策;政府要过“紧日子”,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

  在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最近一次是从10月15日起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

  易纲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中国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

  宁吉喆表示,当前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主要从五个“扩大”着力——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舒适度;扩大就业再就业;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改革开放;扩大国际多元化市场空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