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破除农产品触网隐性门槛

2018-09-17 06:59: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破除农产品触网隐性门槛(三农杂谈)

  销路不旺,农村网店会成为摆设,产业效益也无从谈起。遵循市场规律,做好线下生产和线上监管,降低农村物流成本,让农产品上网更顺畅

  不少人可能都有如此经历:想购买某种土特产,在电商网站上一搜,页面上瞬间跳出无数商家,产品描述大同小异,交易评价则寥寥无几。该买哪家?踌躇间下了单,也不知是否货真价实。

  网上农产品同质化,质量难以甄别,消费者犯难,其实卖方也发愁。在采访中,不少农村电商经营者抱怨,平台上同类农产品多,许多店铺往往是有渠道、没流量,打广告常得不偿失,打价格战,最终伤及的还是自身。线上销量不理想,不少库存消化主要还是走线下渠道,兜兜转转,农产品销售似乎又走回了老路。种种事例表明,销路不旺,农村网店就会成为摆设,产业效益也无从谈起。

  客观说,农村电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网上开店,不受地域限制,让普通农户有钱可赚。《2017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运行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农村网店达985.6万家,较2016年底增加169.3万家,增长幅度达20.7%。也应看到,随着农村网店数量井喷式增长,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据了解,农村电商注册门槛并不高,但是,农业生产小而散,配套服务不到位,成为农产品触网的一道隐性门槛。唯有破除隐性门槛,实现运得出、卖得好,农村电商才能成为农产品出山的通衢。

  在一些产区,生产缺乏标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折射到网店上,同样是核桃、茶叶,有的经过现代农业理念精心打磨后成为“网红”,有的却只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品牌、特色全无,如何叫消费者买账?前段时间,某地农村电商为了促销柠檬,大打“苦情牌”,事实证明这种营销手段既不可取,也难长久。

  农产品触网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线下功课。一方面,卖得好不好,不在网店数量的多少,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质量溯源、品牌标识等往往成为重要参考。这需要有运营能力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对接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组织统一分级、加工、包装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坐等销路,幻想“一网打尽”是不现实的。一位特色茶叶经销商坦言,她经常参加各地的产销对接会或农产品推介活动,有关部门应多搭建平台,让农产品经营者借船出海,把优质品牌打出去。

  线上监管不能缺位。一位经营和田大枣的农企负责人诉苦,产品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网上有很多“贴牌”大枣,长期以来鱼目混珠,挤压了他们的销量。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审核把关,扫除“李鬼”,纾解农产品网上“卖难”的环境之困。

  要注意到,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对保鲜、运输的要求较高。有的产区深居山坳,距离服务网点太远,运输不便;有的小宗农产品,走常规运输时间过长,走航空费用又太高;有的产品需要全程冷链,一不当心,可能就坏在了路上。农村末端物流成本过高,导致一些特色农产品难以分享电商红利。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延伸配套服务,发挥公益力量,帮助边远地区把物流成本降下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