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下半年经济加强民生保障重点

2018-08-12 04:33: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央视财经评论丨"下半年经济怎么干":加强民生保障重点这样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一件接一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9日晚,《央视财经评论》邀请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以及财经评论员张春蔚做客演播室,深入解析。

  民生保障底子怎么样?

  姚景源:发展经济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民生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经济工作最终的目的是改善民生,但回过头来,民生的改善又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现在讲底气是什么?1978年全国城市人均年收入只有343元,中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3元,现在城里人3万以上,农民也是1万以上,每个人这40年增长了上百倍。有这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样的话今天讲改善民生、讲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就都有了底气实力,这一点很重要。

  张春蔚:民生体验折射进步和底气

  财经评论员张春蔚:拿医保来说,以前会分你是什么样的单位,你的医疗体系报销是怎么样的,现在直接刷社保卡,在很多领域就可以直接报销了。每一次的变更后面,你都可以看到社会在推动,国家在付出,民生体验在提升。这就是最真实的底气所在。

  民生保障如何抓重点?

  姚景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适应就业新的结构性需求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民生之本是就业,应当说国家就业压力也是很大的,一个是总量13亿人口,还有一个就是结构性的压力也比较大。大学毕业生今年820万,研究生50万,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生机,是宝贵的财富,他们希望能有更加适合他们的岗位去发展。而眼下,普通劳动力就业、农民工的就业应该讲不成问题,大问题还是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为什么现在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很重要一块,现代服务业比如说金融、保险、IT产业、互联网经济等等这一类产业,既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对中高层次人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生保障如何加强弱项?

  姚景源:扶贫要因地制宜攻坚克难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一方面我们现在有全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但同时我们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现在的贫困地区,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扶贫一定要精准,精准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每一个村甚至每一户,来确定怎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左右,但是专项扶贫支出增长差不多有40%,可见力度之大。这么大的力度,应当更加因地制宜来解决问题。

  张春蔚:扶贫首先要开放要敢于跨界提升效率

  财经评论员张春蔚:扶贫是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帮助人们在思路上做改变。扶贫要开放,要把这个视野打开,甚至要有一些跨界思维。以前可能必须要实地扶贫,现在可能会发现,线上线下融合效果也很好,还有跨领域的扶贫,甚至全产业链的扶贫。所以在扶贫过程中,一定是分阶段厘清我们可以推进哪些改变,随后一步步渐进推动。

  姚景源:民生改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民生改善要围绕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尽力而为做加法,也要考虑量力而行。现在应当说,我们在尽力而为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民生改善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个课题没有终点。

  张春蔚:民生改善的大礼包更重要的是实际获得感

  财经评论员张春蔚:今年上半年出了很多政策,民生改善方面其实是给出了大礼包。但是我想,做再多的加法都不如说拿到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有多少,这种真金白银的获得感,才是民生改善当中最重要的指标,小到一张社保卡里面增加了多少福利,大到你的家庭支出又可以解决多少的需求。实质上的惠民,才是真正民生工程系统化的改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