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沉浸式”新媒体展览扎堆儿

2018-08-07 06:45: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沉浸式”新媒体展览扎堆儿,水准却参差不齐——

动辄超百元,质量对得起票价吗?

  这个夏天,京城各类“沉浸式”“浸入式”新媒体光影展览扎堆儿:曾于去年在佩斯北京创下排队奇观的“teamLab未来游乐园”日前又在央·美术馆开幕,此外还有嘉德艺术中心的“寻梦海底两万里——深海之光”、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展厅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五棵松华熙LIVE广场的“致敬达·芬奇”……借助炫目的声光电效果,这些“网红展”吸引了大量参观者。与此同时,不菲的票价和部分展览制作的粗糙,受到一些观众诟病。

票价高昂,超百元是常态

  由于双休日票价更高,路凡和朋友决定在工作日来看“致敬达芬奇”展览。不过,110元的工作日票价,让他觉得看这类展览还是有点儿“奢侈”,“看的内容主要是高仿油画、视频,感觉有点儿亏。不过如果周六日过来的话,票价是130元,而且得排大队。”

  超百元的门票定价,是目前市场上“沉浸式”新媒体展览的常态。以双休日及节假日单人通票价格为例,“teamLab未来游乐园”单人通票120元,“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单人通票119元,“寻梦海底两万里——深海之光”单人通票168元。带着孩子的参观者往往需要购买亲子套票,价格就更贵了。

  较高的票价与新媒体展的展陈成本高有一定关系。不久前,中国美术馆的“赵旭艺术展”就使用了“沉浸式”新媒体展览的方式,据馆方工作人员透露,十天展期内用于投影和展示的设备租用费达到70多万元,这还没算上前期提取作品元素制作新媒体影像的成本。

  当然,与不少“沉浸式”新媒体展的门票收入相比,投入并不算事儿。据“teamLab未来游乐园”展览中国合作方透露,该展去年仅深圳站就营收6000万元,今年武汉站展览预期票房7500万元左右。有了成功范例,国内商业机构纷纷加入其中,这也使得“沉浸式”新媒体展览逐渐扎堆儿。

展品粗糙,高价却没高质

  动辄过百元的票价,赶得上旺季去两次故宫了,然而青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学者宋亮前几天参观了一档“致敬”艺术大师的“沉浸式”光影展览,却失望而归。“太糊弄人了!100多元一张票,展品制作却很粗糙。即使不展出原作,作为美育推广活动来看也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前不久带着孩子去看了“沉浸式”新媒体展,五分钟就走完了全程。他直言展览“太坑”,“这类展览噱头很多,结果进去后发现影像效果非常一般,根本不能当作艺术作品来看,只能算商业项目。”

  在“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展厅,有参观者发现墙上的英文介绍出现了好几处拼写错误,单词或多了个字母,或少了个字母,看着有点儿扎眼。一位美术老师在参观“致敬达·芬奇”展览时,发现几幅复制品存在偏色问题。

  “复制品也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你的展览票价很高,艺术水准却达不到一定高度,那对大众来说就是商业价值的不对等。”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宋振熙说。

噱头再响,好展也须打磨

  在许多策展人看来,“沉浸式”展览这一说法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是随着新媒体艺术发展而兴起的一个不太高明的商业概念,仿佛让观众被声光电包围就实现了“沉浸”。

  宋振熙介绍,当前的“沉浸式”新媒体展览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引进“罐头展”,直接打包购买国外展览的版权、流程;另一则是国内商业团队将“沉浸式”新媒体展的制作承包给制作声光电效果的公司。“有的展览方为省钱不去请艺术家,而很多技术公司缺少艺术素养,把展览当成活儿而不是艺术品,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很粗糙。”

  “沉浸式”新媒体展览满足了观众全景式观看和交互体验的需求,故而能够吸引许多普通观众走进展厅。但宋振熙认为,“大众的第一口奶也要吃好。”“当代艺术不是一种快感、快餐,应该给人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这一点是不能偏的。”

  魏祥奇认为,虽然涉及技术方面是由技术工人去做,但艺术家必须在展览中贡献核心创意,并把握整体艺术水准,“艺术的核心是关注人的问题,如果只是绚丽的声光电,没有任何思想性,那顶多只是一种装饰。”

  “艺术不该是赚快钱的方式。”在宋振熙看来,美术馆可以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展览吸引力,但必须坚持学术性、艺术性。而对于商业画廊、商业艺术中心等,他建议重视艺术家与技术团队的跨界合作,并学习国外优秀展览经验,“两三年磨出一个好的展览。”(记者 王广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