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补足短板 提升中国经济“木桶容量”

2018-08-04 07:04:4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补短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为提高我国经济的“木桶容量”,国家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打出了补短板组合拳,围绕民生短板、产业短板、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发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板,经济社会发展亦是如此。如果把“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看作结构性改革的四则运算,“三去一降”都是从“减法”入手,唯有补短板承担着“加法”重任。补不足、增动力,既可短期见效,更有长期效能,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点。

  为提高我国经济的“木桶容量”,国家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打出了补短板的组合拳,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民生短板、产业短板、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强根基,清障碍,不断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创新支撑、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政策效应日渐显现,经济发展更有底气。

  补贫困短板

  夯实发展后劲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过去5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国家全面推开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各地鼓励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然而,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这是难啃的硬骨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发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认为,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一些致贫因素短时间内较难消除;一部分特殊类型的贫困人口,要按照现行标准脱贫还有相当的难度,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精准帮扶。要创新扶贫协作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提高扶贫质量,确保脱贫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3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今后的脱贫攻坚战作出总体部署。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目前各项扶贫行动正大力推进。在江西定南县,以返乡创业引领就业扶贫,创建扶贫车间156家,吸纳就业1108人,兑现场地租金、水电费、岗位补贴320万元;在甘肃临夏州,924个行政村派驻帮扶工作队,所有深度贫困村都选配了第一书记;在西藏昌都,1.1万多名困难群众正在易地扶贫搬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业内认为,这是连续三年定下全年减贫1000万以上目标。在脱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1000万的年度减贫目标相比前两年含金量更高。

  补产业短板

  强化人才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既面临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又面临产业创新能力偏弱、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的短板。信息软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虽增势强劲,但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的放缓。“大路货”农产品供给充足,但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无论是对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领域,培育发展新产业,都要求加快创新步伐和人才支撑。

  企业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人才不足、软硬基础设施落后等,成为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短板。工信部今年将组织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制定发布2018年重大短板装备项目指南,启动编制重大短板装备创新发展指导目录。把提升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及工业软件系统,特别是尽快补齐关键短板装备、基础零部件、系统软件等“卡脖子”问题。

  独行者步疾,结伴者方能行远。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可谓“短板中的短板”。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长期滞后,农业资源要素绷得很紧,农业生产面临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两大挑战。针对短板,我国正以调减玉米为主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减生猪、提奶业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减量增收、绿色发展为主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累计调减5000万亩以上,轮作休耕试点扩大到3000万亩,生猪落后产能累计淘汰3400万头。

  从“人口”到“人才”,一字之差,大有不同。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培育,拉伸动能短板,根本要靠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当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时,必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今年以来,“送户口”“送房补”……武汉、成都、西安等城市纷纷向高校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不少一线城市也乘势出手,加入到人才争夺战中。

  补设施环境短板

  增进人民福祉

  据统计,我国人均公共产品拥有水平、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三分之一,基础设施的短板显而易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补短板很大程度上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是投资的“稳定器”。要通过补短板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增长的势头,从而带动整体投资回稳。

  一些基础设施“短板”正在改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软硬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健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编制3年滚动投资计划,形成“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标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循环机制。各地把补防涝短板与建设海绵城市相结合,与修复生态结合,努力形成沟河湖泊、湿地与地下水道联网贯通的格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近年来,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生态环境仍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今年以来,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部今年全面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七大专项行动。

  补短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凡此种种,都是补短板的着力点所在,也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依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