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相关监管细则“靴子落地” 更理性看待银行理财

2018-08-04 07:03: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银行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细则“出炉”,明确了相关监管要求。但对投资者来说,将有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达不到此前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水平,可能会不得不承担投资产品表现不佳导致的亏损,需要尽快适应理财市场新的变化——

  总规模近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市场正迎来一场大变局。随着相关监管细则“靴子落地”,银行理财市场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行业来说,必须尽快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实现安全平稳过渡,开拓新的理财业务;对广大投资人来说,习惯了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一旦没了“保本”选项,亟需尽快提高风险意识,打破“银行理财只赚不赔”的固有观念。

  业务转型迎“阵痛”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银行理财新规”)公开征求意见。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细则”)。

  “此次落地的相关细则延续了严监管的思路。”申万宏源研究所马鲲鹏认为,“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去通道、非标不能期限错配、净值化等资管新规中明确的5大核心要点在此次细则中并未松动”。

  “资管新规细则给予存量资产过渡期灵活处置手段的目标仅在于实现平稳过渡。”马鲲鹏认为,“过渡期内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开放式产品所投债券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允许现金管理类产品参照货币基金估值方法;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这两条措施均有过渡期限制,仅限于各家银行在处置存量资产应急使用。另外,存量产品整改计划没有统一的强制性要求,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资产久期灵活决定整改节奏,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无限期地将整改计划延后”。

  中国工商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高翀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新规和资管新规细则“出炉”,明确了相关监管要求,尤其是细化了过渡期的安排,消除了市场不确定性,也为业务转型指明了方向。在他看来,银行业要在保持相关业务规模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相关业务和产品的成功转型。

  显然这并不容易。北京高华证券公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在过去两个月里,由于监管新规细则不明,一些银行在发行合规的新理财产品或清理现有理财产品时遇到了困难。因而,债市和股市都在短期内经历了挤出压力。

  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认为,严监管切中了银行理财业务整改的3大焦点——资金池、非标和净值化管理,在相关业务调整真正取得成效前,表外业务收缩的阵痛期仍将延续。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趋势看,非标产品规模下降趋势不可逆转。不过由于开放了公募理财产品渠道,使得非标调整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起到正面作用。此外,理财产品的分级问题得到进一步确定,商业银行不得发行分级产品,相关业务会进一步规范。

  投资能力待提升

  自2004年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以来,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依托渠道优势获得迅猛发展。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29.54万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虽然规模接近30万亿元,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大而不强”,面临诸多挑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认为,我国理财市场面临全球化、专业化和混业化三方面的挑战,“绝大多数居民家庭资产配置都比较单一,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不足,目前银行也无法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在业内看来,商业银行亟需提高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数据显示,固定收益类资产目前在资产配置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权益类资产和另类资产占比显著偏低,理财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占比近年来约为6%到8%,另类资产占比不足1%。另外,在全球化配置上“短板”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银行资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和产品风险分散功能不足。“未来银行理财必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高翀认为,符合资管新规、期限匹配的非标业务将成为银行系资产管理业务重要的产品线。

  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或将成为转型突破口。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

  目前,已有10家商业银行宣布了设立资管子公司的相关计划。据某商业银行资管部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目前银行整个内部管理模式都在向资管子公司的方向转型,结构性存款已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

  在业内看来,设立资管子公司将为银行理财业务的独立运作提供平台,一方面使得资管业务和传统业务之间实现风险有效隔离,另一方面,也将促使银行发力资管业务,在产品设计、风控、投研管理等方面更加专业化,资管业务的投资模式也将由被动投资管理向主动投资管理转变。

  与此同时,客户结构多元化趋势也要求银行理财业务更积极转型。从理财客户来看,投资者分层化趋势正日益显现。在资管产品配置上,也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特点和客户个体的不同投资目标,设置差异化、定制化策略方案。

  风险意识需提高

  监管细则的出台立足于防范化解风险,无疑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市场。但对投资者来说,需要尽快适应理财市场新的变化。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营业厅发现,目前市场上新发保本理财几乎销声匿迹,市场中仍以封闭式预期收益类产品为主,该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并约定保本。

  融360理财分析师提醒,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理财市场的动态,因为随着部分银行存量产品逐渐退出,银行理财或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收益率也将出现波动。

  从今年二季度的统计来看,506家银行共发行了2.8万款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减少了3906款。以6月份为例,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1319款,环比减少778款,降幅为6.43%,同比则减少3265款,降幅为22.39%。从收益率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已连续5个月下降。融360理财报告认为,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或将继续小幅回落。

  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已成定局。根据新的监管要求,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属于资产管理产品,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不在其列。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预计,未来银行理财资产投资对象可能会更丰富,涵盖债权类、权益类、另类型等。与此相对应,银行理财收益的波动范围趋于扩大,投资者也将承受与风险相适应的收益率水平。

  “未来,‘刚性兑付’被打破之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达不到此前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投资产品表现不佳导致的亏损。”魏骥遥表示。

  今后,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对市场风险有一定的认识。业内专家提醒个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前,首先应了解理财目标、风险承受力和资金使用情况,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选择不同产品的投资比例,配置资产。当刚兑彻底打破后,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谨慎投资,因为最终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