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央行金融时报: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协同发力?

2018-07-26 23:10: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财政金融政策更需要协同发力。

首先是向何处发力。

  会议提出,要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10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0436亿元,专项债券3673亿元;按用途划分,新增债券3329亿元,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10780亿元。此前,在地方债严查、PPP项目规范整改的背景中,今年1至6月,全口径基建增速只有3.3%,市场曾担忧基建支撑力度大幅下滑。而本次会议释放出明确的稳基建信号,这意味着下半年将通过专项债为基建发力筹措“弹药”,为稳增长提供支持。

  小微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一直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更是明确结合财税和金融手段,双管齐下支持小微融资。根据会议要求,要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同时,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升级与优化。即使在世界工厂阶段,“规模至上”的比较优势让部分企业忽略了底层技术的积累,但随着我国近年来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技术创新的意识更加明确,创新与研发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或机构立足的根本。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企业可以说并未落后,有颇多全球范围内的首创案例。本次会议也强调,要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这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对新技术、新模式实实在在的激励。

其次是如何发力。

  实际上,不管是财政还是金融手段,“花钱多”或“资金多”均不是目的,“花好钱”才是目的。而“花好钱”,讲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在必要投入之后的产出效率。

  从本次会议也能看出,政策的导向十分明确,稳基建、扶小微、促技术升级的脉络与此前政策的逻辑保持一致。不过,辨明方向后,还要讲求方法。有了资金,下一步当是如何疏通渠道,让资金和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

  回顾今年以来的政策不难发现,在3次定向降准、MLF担保品扩容、MLF超额续做下,流动性不算紧张;同时,最新出炉的资管新规执行细则也给市场留下了调整空间。但是,金融机构不能将这种紧张情绪“减压”误解为“放水”,而应当以此为调整期,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资金的传导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货币政策形成共振的是,财政对小微、高技术产业等支持力度也一直有增无减。就在7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两个文件,分别明确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除了税收的减免、融资担保基金的支持,财政的支持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曾表示,中国经济的软肋不在于宏观(总量或规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规模因素的重要性远低于生产率。对财政政策而言,如果能把补贴从“补中间”(生产与销售)转为“补两头”(研发与消费),将财政扶持模式从“给钱”(补贴)转换为“给订单”模式,把繁复的行政审批制补贴转向自动适用(无需审批、减少寻租)的模式,那么,积极财政的效果也将更加明显。而从本次会议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扩围及本届政府一直推崇的简政放权等系列举措,不难看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追求规模,也在追求政策效率。

  毫无疑问,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所努力的方向。期待在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下,让资金“弹药”射中最迫切、最高效的“靶心”,使实体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