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农家乐如何走好转型路?告别粗放式 按下升级键

2018-07-15 13:17:5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浙江桐乡农家乐曾经遍地开花,如今重点发展庄园经济

  告别粗放式 按下升级键

  位于上海、杭州、苏州“金三角”的中心,浙江省桐乡市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前些年,农家乐旅游热度渐起时,桐乡许多农村建起了不少农家乐。目前,它们发展状况如何?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大部分粗放式农家乐早已关门歇业,另一部分则朝着现代农庄模式发展。升级后的农家乐,经营得愈发红火。

 

  游客眼光越来越挑,粗放式农家乐难以为继

  7月4日,记者来到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曾经火爆一时的桂缘草堂农家乐已经关门,经营者姚洪根重新做起了畜禽养殖的生意。谈起过往,姚洪根还有些激动。桂花村里有大小桂花树1.5万余棵,是浙北特有的生态名胜村。每到9、10月,游客满村都是。2006年,姚洪根瞅准商机,联合几个村民在村里首先办起了农家乐。起初,每年桂花节期间,每天入账超万元。只是两个月的花期一过,游客量骤减。不过仅靠零星散客也能保本。每年的桂花节,成了姚洪根最主要的期待。

  “像姚洪根这样由本地村民自主开办的农家乐,前些年较为普遍。”桐乡市农办综合调研科科长周长金分析,在农家乐旅游市场还没饱和的时候,村民自办的农家乐虽然只懂得做做农家菜,但也能赚到钱。但随着农家乐数量增多,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利润逐渐摊薄,他们就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现实确实如此。近年来,村里办节庆的做法逐渐被其他地区模仿。“龙舟节”“菊花节”“梨花节”在各村纷纷亮相,桂花村的游客已不如往年。2015年,姚洪根无奈关停了农家乐。

  拥有便捷的交通、知名的景观等便利条件,桂花村农家乐为何没能持续火爆?在周长金看来,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低、硬件设施不足、“主人文化”缺失、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农家乐健康发展的因素。“另外,从大城市过来的游客眼光越来越‘挑’,农家乐如果只停留在‘吃农家菜’肯定不行。”周长金表示,如今想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农家乐旅游必须放弃粗放式发展,迈上升级之路。

  土地、资金、人才政策支持,现代农庄发展加速

  随着时间推移,农家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近几年,“洗牌”过程更是加速。一边,不少村里的农家乐陆续倒闭;另一边,不少人却又加入办农家乐的大军中来。

  7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的猪舍里庄园,老远就听到游客在嬉戏。占地325亩的庄园里,帐篷露营、垂钓、小猪赛跑区、龙虾池、野火饭厅、飞猪馆、小动物互动体验区等特色项目区每个都聚集着不少游客。“周末这里一天要接待上千人。”庄园负责人沈梦佳对庄园里的游客量很满意,“现在单纯来村里吃农家饭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开农家乐,就要做大、做精、做特色。我们的庄园,是农家乐的升级版。”

  为了打造农家乐的升级版,2014年桐乡市出台“大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的实施意见,为以往无序、粗放的农家乐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

  “庄园经济和农家乐有着类似的体验形式,但其内涵更丰富,需要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投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实行农、工、贸、旅一体化经营,是农旅融合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桐乡市农办副主任徐杰进一步解释,“以往的农家乐形式简单,桐乡在区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好好利用,属于‘守着金矿讨饭吃’。如今发展庄园经济,可以利用手头资源,更好地将农村旅游做大、做强。”

  想要做大,土地问题成为农庄建设的关键所在。桐乡市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流转集聚。2015年,在石门镇春丽桥村,想拓展餐饮业的四季果园农庄面临缺少建设用地的问题。市农办、建设局等部门积极协调,为农庄提供了3亩建设用地,四季果园得以大展身手,仅去年春节前后承接的年会酒席就有1000多桌。据统计,桐乡市目前已为各地农庄解决建设用地近百亩。

  除去土地,资金问题也是农庄建设的拦路虎。桐乡市建立国有农业投融资公司,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金融的放大作用,目前已发放上亿元涉农贷款。同时,桐乡市财政全额投入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桐乡市农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已累计担保涉农贷款金额数十亿元。目前已形成“多元投资、招商引资、银行借资、向上争资、民间筹资”的多元化招商融资平台,为桐乡农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做惯了农家乐这样的小本经营,大麻镇湘溪水产的农家乐负责人张建国在转型初期总是不习惯。来到猪舍里庄园考察,看到丰富的经营业态,也十分想学。为了让张建国们少走创业弯路,桐乡市专门组织全市农业领头人员参加农庄经营培训。不独在本市学习,近年来还与台湾农业协会持续开展“百大青农”培训计划,一大批青年农民分批次到台湾参加为期3个月的深层次培训。如今,像张建国这样的青年农民,不少已经成为桐乡农庄发展的领军人物。

  村容村貌配套,农旅发展让村民享受红利

  这个夏天,位于正福村的荷博园内,湖面上绽放着无数的荷花。走进村里,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在绿植包围中格外显眼。来村里农庄游玩的客人对村容村貌纷纷点赞。“农庄高标准发展,周边村容村貌也必须配套”,依据这一要求,桐乡市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几年来,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江南韵味的浙派村庄纷纷亮相,与高标准的农庄相得益彰。

  互联网小镇乌镇、毛衫时尚小镇濮院、运河古镇石门……发展农庄经济,桐乡格外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如今,桐乡各地均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源。与此同时,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不少经营者增加客流量的法宝。在稻乡人家,负责人就与周边福严寺、新市古镇等景点合作,抱团发展。优势资源的整合叠加,不仅让游客省了钱,也让农家乐有了固定客流量。

  当下,桐乡市各地农庄发展虽有大有小,但在市农办、旅游等部门的指引下,牢牢坚守高质量、高起点的发展标准,让经营者有了稳定的客流量。吸取以往教训的石门镇桂花村,加大了对历史遗迹、江南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淡季的时候,村里民俗表演会定期上演,小羊羔、土鸭等农产品也早已名声在外。炒年糕、垂钓、烧烤等体验活动四季都可以参与。”桂花村党支部书记钟明富介绍。

  农庄的不断发展,让周边村民享受到农业旅游带来的红利。在凤鸣街道的红冠飨庄农家乐,老板吴晓杰就做起了“旅游+农业”融合的生意。前面开农家乐,后面大片的林地养鸡,100多亩的养殖场变身一座土鸡庄园。吴晓杰还发动村里其他养鸡户一起合作,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据介绍,农庄每月能卖出5万多只土鸡;在猪舍里庄园,30多位村民在这里工作,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收入,村民老沈说:“这里工资稳定,比以前种地可强多了。”

  目前,桐乡市已拥有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21家,其中省级以上7家,此外还拥有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13家。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

  从以前低端农家乐的散乱式发展,到如今走高质量农庄式发展,桐乡市的农家乐按下了更新升级键。对于未来,徐杰表示:“桐乡现代农庄建设开展3年,就调研结果来看,目前还存在资产回报率低、技术人才储备缺乏、宣传推介平台偏少等不足。未来,桐乡还将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促进联结带动,逐步引导农庄向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农业产业新高地和休闲旅游新目的地。”(记者 方 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