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托管规模连增16个月持仓创历史新高 中国债券获得外资空前青睐

2018-07-06 18:36:22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就在人们感慨传统配置机构力不从心的同时,2017年以来,境外投资者在债券市场大肆“买买买”的豪气不禁让人刮目相看。最新数据显示,境外投资者托管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债登”)的债券规模已连增16个月,持仓逼近1.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且6月增持力度为今年以来最大。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走势变化,可能影响未来境外投资者投资节奏,但我国债市开放政策效应将继续释放,从全球范围看,人民币资产仍具有吸引力,外资流入我国债市趋势不会改变。全球主要债券指数已“盯上”中国债券,未来可能将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

  渐成不可忽视的边际力量

  中债登日前发布的统计月报显示,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在该公司的债券托管量达12958.56亿元,在继续刷新历史纪录同时,环比上月末增加870.85亿元,增持量创今年以来新高。

  6月份,中债登托管的债券共增加7313.52亿元。在主要投资者中,商业银行托管量增加4080.14亿元,仍为绝对增持大户;非法人产品(各类资管产品)托管量增加1587.50亿元,仅次于商业银行;紧随其后的便是境外机构,增持规模超过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若将外资银行考虑在内,6月份,外资机构增持规模实际达千亿元量级。

  统计显示,自2017年3月以来,境外机构在中债登债券托管量已连续16个月增加。

  2016年末,境外机构托管量为7788.49亿元,全年增加1762.64亿元;2017年末为9741.45亿元,全年增加1952.96亿元;今年半年时间,已增加3217.11亿元。

  上述统计均以中债登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范围为在中债登托管的相关债券,不含在上海清算所托管的债券以及直接在中证登托管的公司债等。目前,上清所尚未公布6月份托管数据,但5月份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托管在上清所的债券总额为2266.25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债登和上清所托管的债券总额约为14350亿元。

  保守估计,当前境外机构在我国债券市场的持仓规模料已超过1.5万亿元。

  以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测算,目前境外机构持有的债券规模在全市场占比约为2.6%,再创新高。虽然持仓规模仍有限,占比量还不高,但增势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境外投资者已逐渐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边际力量。

  政策效应+主动进场

  业内人士认为,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人民币债券,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债市开放政策效应持续发酵,吸引各类境外投资者入市;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币资产投资价值受认可,外资主动进场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这是外资入市力度不断加大的基本背景。

  从时间线上看,2010年以来,境内债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人民银行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6年2月,人民银行允许各类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向客户发行的投资产品,以及养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赠基金等投资银行间债市,同时取消投资额度限制。至此,绝大部分境外金融机构都能够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7年7月,“债券通”上线试运行,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直接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到目前为止,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渠道已有三个:

  一是QFII和RQFII。外汇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QFII投资额度为1004.59亿美元,RQFII投资额度为6220.72亿元。二是CIBM即直接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人民银行2016年发布的“3号文”规定下,大部分境外机构投资者均可通过申请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据央行公布,截至2018年5月末,共有65家境外央行类机构、30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三是“债券通”。目前,“债券通”已平稳运行1年。据官方公布,截至2018年6月底,共有356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通”,涵盖21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热情升温,这是外资入市力度加大必要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于境外央行类机构等主要机构投资者来说,货币和债券市场工具是其投资的主要标的。

  外资入市大趋势难改

  境外投资者很关注人民币未来的利率和汇率走向。平安证券专题报告认为,境外投资者在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时,主要目的是追求收益,即考虑中外利差相对收益和汇兑损益之后的综合回报。

  2017年就是这样,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债市收益率走高,中美利差扩大。这一局面保持到今年初,但最近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美元走强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落;中美货币政策取向存在差异,中美利差水平开始收窄。目前,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不足70基点,处在过去7年来低位,而2017年11月,这一数据一度超过160基点。

  利差和汇率变化,使人民币债券对外资吸引力相比2017年四季度或2018年初有所下降。未来境外投资者如果调整投资节奏和力度并不奇怪。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外资流入我国债市大趋势不会改变。

  首先,对外开放政策红利将继续释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3日在“债券通”周年论坛上宣布一系列支持“债券通”发展的新措施。

  从业内反馈看,税收安排、交割模式、开放回购及衍生品交易等恰恰是境外投资者比较关心或希望解决的问题。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债市对境外机构的友好度和吸引力。

  全球主要债券指数纷纷计划或考虑将中国债券纳入,将从中长期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

  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分别为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JP摩根全球新兴市场债券指数、花旗全球主权债券指数。2018年3月,彭博宣布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债券纳入指数将从2019年4月开始,用时20个月分步完成。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花旗债券指数和摩根大通新兴市场指数也表示考虑将人民币债券纳入统计范围。

  海通证券姜超等估计,若中国债券被纳入全部三大国际债券指数,将会带来总计约2650亿美元资金流入,折合人民币约1.7万亿元。

  其次,人民币债券吸引力并未消失。今年以来,人民币债券利率有所下行,但从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考虑,预计继续下行空间不大;汇率主要受美元走强影响,与其他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并不大,进一步大幅贬值可能性不大。

  最后,虽然汇率影响不小,但也需区别看待。如果境外投资者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元计划,且追求绝对收益,当前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走势确实可能影响其投资意愿,但如果是讲求全球资产配置的投资者,考虑到上半年人民币贬值幅度并不突出,债券市场表现比较突出,人民币资产仍有吸引力。

  从6月中债登数据看,当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3.5%左右,是上半年贬值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但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规模反而创了今年以来的新高。(记者 张勤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