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业内人士揭朋友圈投票灰色链条:一些评选实为骗局

2018-06-28 22:19:30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亲,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今天继续投哟,一天3票哦”……相信不少人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都收到过类似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负担。

  近期,浙江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得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这一规定让网友纷纷点赞支持,并被建议向全国推广。

  在几天前,江苏宿迁也出台了相似的规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论是组织投票的教师,还是参与拉票的家长,大多对这种变味的评选形式不胜其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活动仍然需要借助网络投票,扩大参与度,因此不能对网络投票“一刀切”的否定,而是将其置于有关部门监督下,有序、公平地进行。

  朋友圈投票令人反感

  种类繁多、次数反复的网络投票,几乎成为朋友圈一道“风景”。实际上,无论是被邀投票者,抑或是拉票者往往都不胜其烦,但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

  每当打开朋友圈,总能见到几个拉票链接,还有一些“求投票”的私信,这样的景象,令北京市民郭可一度很是厌烦。“一般是不回,有些刷得太过分的,可能就直接屏蔽了”。

  去年9月,郭可的儿子入读小学一年级后,在参加校内外活动时,也被要求进行网上拉票,这让郭可觉得有些哭笑不得,“现在才算是理解那些拉票的人也是没有办法,大环境这样,大家都在拉票”。

  朋友圈投票,真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存在。对方没完没了地拉票让人很反感,甚至一言不合就拉黑好友——这是北京女孩林雅丽对于朋友圈投票甚至拉票行为的评价。

  事实上,林雅丽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如此抵触。

  “记得2014年刚上大学时,各种社团比赛、班级比赛都很流行使用微信朋友圈投票,我们当时刚接触这种线上投票,很多人带着一种集体责任感,积极发动微信上的亲朋好友帮忙投票,转发朋友圈。赢了,那是满满的集体荣誉感;输了,满满的惋惜感,想着如果每个人再多争取几票就好了。”林雅丽回忆说,当时的感觉是,“玩的就是人数与速度,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结局”。

  但后来,朋友圈投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变了味儿。

  “朋友圈投票玩的人多了,套路也就多了,关注才能投票,一天只能投一次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刷票的业务。一开始大家接触投票还是挺热情的,后来就不想参与投票了,不想因为投票而打扰到一些人,甚至对别人的投票请求很反感。”不过,林雅丽发现这并非她能“左右”的,因为微信里时不时会突然来一条信息要求帮忙投票,“这个人可能是跟你关系很铁的朋友,也可能是很久不联系的人,甚至可能是陌生人”。

  碍于情面,林雅丽还是会帮忙投下票。可是渐渐的,事情变得更复杂了——让你投票的人可能是好友,也可能是辅导员、导师、实习领导等。如此的结果就是,不仅要投票,你还要拉票、发投票截图……

  “投票从一个无关紧要的活动变成了一个可能影响你方方面面的任务,最后成了皇帝的新衣。最美校花、优秀团结班级、最可爱小朋友、最和谐部门……打开页面,给一个完全不认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投票。”林雅丽无奈地说,自己并不反对投票,“如果投票对他真的有帮助,实事求是的,可以帮忙投”。

  她反感的是对方没完没了的投票请求、盲目攀比竞争的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绑架,比如不投就不是朋友之类。

  “尤其是给一些小朋友的投票‘××之星评选、最佳××’,我的大学老师也曾委婉地让我们帮忙投票。为给孩子拉票,有的家庭发动所有关系网,将投票链接转发到多个群以求点击,甚至找刷票公司。”林雅丽说,当然,朋友圈投票并不是过街老鼠,“人在江湖,难免会碰上被投票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要求不过分的投票,能帮忙投票就帮忙,但不要玩得太大,有些人觉得自己人气爆棚,一呼就应,不消停地让人投票,最后只会让好友疏远”。

  投票背后可能隐藏骗局

  实际上,作为组织者的教师,也并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在网络投票上。北京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区里和学校举办一些评比活动时,往往将网络投票数量作为最终结果的重要参考,在一些时候,网络上的得票数,甚至会成为唯一标准,“一些活动本身参与度不高,推广经费也少,也是希望通过拉票扩大影响,成本比较低,效果又很好”。

  这位教师称,在这一背景下,自己往往不得不将任务压到家长和学生身上,对投票次数、总票数提出量化要求,“变成一种变相的家庭作业”。这位老师坦承,无论是投票还是拉票,本不应是师生和家长的工作,但“如果其他学校、班级拉票,你不拉,就会被撇下很远,对班级和学校评比也会有影响”。

  而更为夸张的是,在看似简单的投票背后还可能隐藏骗局。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妈妈谢思倩就因参加某项“萌娃评选”而损失6000元。

  对于被骗的步骤,谢思倩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步,初尝甜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赛,通过一篇名为“十万大奖萌宝宝大赛开始报名啦”的微信文章添加公众号,文章中称只要添加微信,发宝宝照片参与投票,就有机会获得一等奖,奖品可谓相当丰厚。报名参加后,不但不用交纳费用,还真的领到100元红包,从而信以为真,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投票。

  第二步,半信半疑。过了几天,发现宝宝与上一名的票数始终差一票。在加大拉票力度的同时,开始怀疑始终差的一票会不会是个骗局。然而客服告诉她,是因为有人在刷票。为了让自己的宝宝排名靠前,用客服介绍的刷票人代刷了2000票,一张票一元。

  第三步,及时止损。刷票后,名次上升,第二天又下滑。刷票方主动联系,提出再刷一次,有希望拿到一等奖。在煽动下,又掏4000元,排名一下冲到了第二。两天后,排名再次下滑。准备直接刷6000元的票,最后其丈夫陈先生知道后及时制止。

  “孩子爸爸在调查后发现,大赛没有主办方,没有赞助商,怀疑是骗局,要求退款6000元被拉黑。发现上当后,便报了警。”谢思倩说。

  对此,林雅丽说,曾经有所谓的自媒体平台和她所就读大学的学生会合作,“有的参与社团,结果硬生生花了四五千元人民币刷礼物,最后得到了不到1000元的奖品,想投诉平台却发现什么信息都没有,就是个黑平台”。

  这种“比赛为名营销为实”的操作方式并不罕见。根据媒体在2017年的调查数据,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朋友圈里的拉票活动已经变成各种商家的营销手段。作为一次营销,主办方肯定更在乎活动本身有多大关注度,而投票数显然就是关注度的一个体现。至于哪个孩子是第一、这个比赛是拼实力还是拼爹,这往往就不在主办方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直接依靠投票活动盈利。据报道,设置有刷礼物买票功能的投票页面,大多由投票活动主办方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开发,而家长刷礼物花的钱,也大多进了第三方公司的口袋。站在利益角度上讲,商家肯定希望孩子和家长能多花钱买礼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