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奔忙在金色的田野上(产业振兴)

2018-06-24 22:30: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6月15日,收割机在河北省永清县李家口村的麦田里收获小麦。

张玉宇摄

  制图:郭 祥

  编者按: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时节。这个丰收的季节,也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检验。今年麦收一线,绿色三夏、质量三夏成为突出亮点,农业信息化、跨区机收等新技术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夏粮收获顺不顺,农民有啥新期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粮食生产一线进行探访。

  新变化:

  机械化全托管,“三夏”正在变“两夏”

  河南省太康县,收割机在麦田飞奔,金黄的麦粒带着阳光的味道,从出粮口倾泻而下,收购的大卡车就等在地头。同样,在颍淮大地,农民埋头割麦的场景基本也看不到。

  丰收的小麦顺利归仓,太康县符草楼镇种粮大户李顺昌笑得灿烂。他家种了500多亩的高筋优质小麦“新麦26”,今年亩产900多斤。“今年普通小麦每斤1.05元,我与中粮、益海粮油集团签订了合同,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角钱。”

  俗话说:麦收有五忙, 割拉碾晒藏。“以前麦收要忙半个月,现在只要花半天时间。”安徽省阜阳市宁老庄镇申庄村63岁的老农刘朝文说,小麦快成熟时,就有熟悉的农机手打来电话,约定收割时间。“全自动收割,每亩地60块钱。每亩地再加20块,就把收好的小麦送到家。”

  农机手就是人们俗称的“麦客”。不过,新“麦客”们的工具早已不再是镰刀。记者见到麦客刘加林时,他两部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安排作业路线、调度机器,一会儿和各地的经纪人约定时间。

  45岁的刘加林是阜阳市颍泉区家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每年三四月份,刘加林就开始给各地的经纪人打电话。哪里收割的价格高,哪里还有盲区,各地小麦啥时候成熟?摸清楚情况后,再拟定行进路线,并约定收割时间、大致的亩数。

  “以前是农民抢农机,现在是农机抢农民。”刘加林说,“前些年由于各地大型小麦收割机较少,每到麦收时节,各家各户总为找不到收割机而犯愁,我们的收割机到村里后,不把这个村几千亩地的小麦收割完,农民都不会放我们走。”

  农机保有量越来越高,倒逼“麦客”服务质量改善。刘加林举例说,农民希望收割时麦茬留得低,方便种下一茬庄稼,农机手希望麦茬留得高,这样省油。“以往活多收割机少,属于卖方市场,麦茬留得到膝盖;现在收割机过剩,麦茬留得越来越低,只到脚踝。”

  “我的地,你来种;你收费,粮归我。”近年来,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公司兴起,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宁老庄镇申庄村56岁的农民张金备,去年把41亩土地托管给了当地一家农社,每亩只需要缴纳400元,就可享受翻田、播种、施肥、喷药、除草、收割、烘干等服务,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

  “打了粮食卖了钱,扣除托管费用,收入全归自个儿。”申庄村村主任丁启仕说,“村里约有4400亩土地,已经托管了2500亩,不用流转土地,依然达到了规模经营的效应。”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今年全国参加“三夏”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预计超过5.5万个,机手超过180万人,截至6月19日,全国冬小麦机收水平达到95.5%,8个小麦主产省机收、机播服务面积超过1.7亿亩。全程机械化特点明显,各地主推“一条龙”作业,在抢收小麦的同时,玉米机播随即展开,夏收、夏种、夏管这“三夏”正在变成“两夏”。

  新账本:

  畅绿色通道、增农机补贴,竞争激烈但仍有钱赚

  小麦成熟由南向北有时差,每到夏收季节,刘加林就带队前往湖北,然后一路向北向东,经河南、安徽进入山东,一直收至天津一带,大约要忙碌25天。近几年收割机多了,他的收益跟着降低不少。“以前是连轴转,现在只能干大半天的活。”刘加林说,“好在还有很多老主顾,算了算,今年平均每台大型收割机赚两万多元。”

  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麦客”享受的公共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今年“三夏”开始前,农业农村部印制的30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免费发放到机手。开通农机绿色通道,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继续享受免费通行政策。在农机用油集中地,相关企业建立了用油保供机制。

  刘加林说:“以往每到夏收季节,农机用油紧张,有的加油站就会限量,个别加油站还会涨价,现在都敞开供应了。”在阜阳,当地中石油企业还对农机手发放“农机优惠卡”,每升油可享受3毛钱的优惠;还成立送油小分队,对没有加油站的边远乡镇,开展送油上门活动。

  除此之外,农机补贴力度也在加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太康县农机局局长廖生介绍,县里用足25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鼓励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对秸秆还田机、秸秆打捆机、免耕施肥播种机等机械实行优先补贴、敞开补贴。

  太康县五里口乡刘庄村的“麦客”刘雷,是一个“农机大户”。他从1997年开始购买使用农机,20多年来,他买进大型农机30多部,现有东方红、欧豹拖拉机3部,小麦收获机1台,旋耕机1部,秸秆还田机1部……说起从种到收的全套装备,刘雷如数家珍,他每年农机作业服务纯收入12万多元。

  “这些年多亏了好政策,我买的30多台大型农机中,享受到国家补贴9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成本。”刘雷告诉记者,“我每年开展跨区作业,从湖北到河南南阳,再到周口淮阳、河北保定,作业5站下来,过路过桥全部免费,几年下来,光这一项就节省5万元。”

  刘雷给算了一笔收入账:6月4日他的一台小麦收割机作业,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共收获小麦160亩,每亩收费50元,毛收入达8000元,除去燃油费1280元(每亩8元),当天纯收入6700多元。“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但只要好好干,仍有钱赚。”

  新期待:

  加大农技农艺融合,给予精准作业补贴

  跨区机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创举,解决了小地块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实践看,虽然联合收割机总量充足,但受供需不畅、不利天气等影响,在途时间长,调度指挥难,高峰期仍有局部地区缺机情况。

  发展“互联网+农机”,促进智慧麦收。近年来,各地通过“农机直通车”、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科学调度农机作业,有效促进供需对接。

  许昌市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麦收前,市里新装智慧农机终端600台,安装终端的收割机达到2400台,信息化覆盖率接近40%。定位导航、呼叫联动、测亩计产,农民通过手机下单,就可以订购收割服务。

  襄城县万邦农机合作社,137台收割机安装了智慧终端,理事长张延峰说:“这两年,我们从南阳的淅川干到邯郸的魏县,夜里赶路多,有导航特别方便,一点儿冤枉路都不用走,哪儿有加油站还标得清清楚楚。一路麦收,再没有人工量过地,机器测亩非常准,从没和老百姓起过争执。”

  许昌还推出“滴滴农机”手机APP。农民扫描二维码下载安装后,可以非常方便地寻找到附近3公里、4公里、5公里的联合收割机,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能够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自主对接机械,实现快捷收割。

  此外,麦收也是农业向绿向优转变的重要一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机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看,节水、控肥、控药是个大趋势,这就要求农机手不仅要懂收割技术,还要懂一定的农艺、农化技术。”阜阳市农机局副局长谢金明说,这需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加大对职业农机手的培训教育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融合,真正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新型农机作业也盼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太康县农机推广站站长李元伟表示,希望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对土地深耕的作业补贴,以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板结。

  放眼全国,秸秆打捆机、无人植保机、免耕播种等新型高效机械的普及应用,正在助推实现“绿色三夏”。据初步统计,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秸秆离田还田率超过90%。各地助推夏粮机收、秸秆处理和秋粮种肥同播“一条龙”作业,力争“成熟一亩,收获一亩,播种一亩”,加快收种衔接效率。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4日 10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