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财政经济实现“互促”良性循环

2018-06-24 22:29: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5.8%,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695亿元,同比增长8.1%,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0.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大力实施减税降费的同时,财政收入增速为何仍然较快?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

  经济向好是税收增长“密码”

  “前5个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为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点出财政收入增长背后的经济“密码”。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是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扎实基础,实施减税降费又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这是观察财政与经济关系的‘大逻辑’。可以说,当前经济发展与财政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分析。

  财政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体,而税收收入又是由各个具体税种构成的,如果对这些税种进行分析,“密码”会更加清晰。

  国内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最高,约四成左右。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继续显现,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前5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主要产品销量稳定增长,支撑工业增值税较快增长。

  同时,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5个月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带动商业增值税和改征增值税较快增长。前5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19%,其中工商业增值税和改征增值税同比分别增长18.5%和19.6%,合计拉高税收收入增幅6.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工业和服务业较快增长是财政增收的基本支撑。”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说。

  再来看作为我国第二大税种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两成左右,前5个月同比增长10.9%,主要受工业、商业、房地产和金融业企业利润增长带动,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占企业所得税比重达30%左右。

  此外,前5个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0.6%,主要受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年终奖金分红发放等带动;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14.9%,相应带动我国进口环节税收增长13.3%……

  在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同时,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改善,前5个月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88.6%,比去年全年提高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较高、效益较好,促进财政提质增收。”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表示。

  减税降费效果不仅在于降负

  税收收入还有一个重要“变量”,也就是减税降费。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减税降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万亿元。在此情况下,税收收入为何可以保持较快增长,减税政策是否没有充分发挥应有效果?

  “分析减税降费效果,不能从税收总量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刘尚希说,减税降费起到“放水养鱼”作用,促进企业降负、增效,同时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由此增加了税源、扩大了税基,反过来促进税收增长。

  刘尚希分析,税收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因素(税基)和税制(主要是税率)的调整。“我国通过降低税率等措施减轻企业税负,尽管不同行业、企业的感受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减税效果是客观实在的,税收增长主因是经济发展,也就是税基的扩大。如果没有实施减税降费,在既定的税基基础上,税收增长可能会比当前更高。”刘尚希说。

  以深化增值税改革为例,自2018年5月1日起,17%和11%增值税税率分别调整为16%和10%,制造业减税降负效果明显。宝山钢铁公司预计不仅减少增值税1.17亿元,还节约以增值税为税基的城建税等附加税费超过2700万元;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因税率下调预计将减少税费合计2.2亿元;今麦郎面品公司预计每100元收入的利润会增加0.86元,增幅约35%……

  据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测算,税率调整后,制造业年减税规模超过所有行业总减税规模的三分之一,企业税负有效降低,资金占压明显减轻,发展信心持续提振。

  “今年推出的深化增值税改革、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等减税措施,紧紧围绕振兴实体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及时雨’的作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全国政协常委、资深注册会计师张连起认为,减税降费的效果不仅在于“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调”和“增”,能够有力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发展新动能。

  积极财政政策持续聚力增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增效,这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并且是一种‘有温度’的财税改革。这种温度不仅被企业广泛感知,而且能最终传导到消费者身上。”张连起说。

  除了减税降费,财政支出进度加快也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财政部综合司负责人说。

  统计显示,前5个月全国财政支出82695亿元,同比增长8.1%,进度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支出得到切实保障。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力度,前5月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2876亿元,同比增长14.1%,完成年初预算的46.7%,比序时进度加快5个百分点,有效增强了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此外,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及时批复下达中央预算,促进财政资金尽早发挥效益。据统计,截至6月18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批复下达86494亿元,占年初预算的91.4%。未下达的预算资金主要是据实结算项目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支出。

  专家表示,当前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大力推进减税降费,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特别是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给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引擎加‘高标号汽油’。”张连起认为,要促进一系列税收政策更加充分、通畅地落地,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让实体经济更加轻装上阵。

  “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要重视,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合力。当前,深化改革一点都不能放松,要进一步推进财税、金融、国企等各方面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刘尚希强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董碧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