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乱象丛生 “私募壳”生意遭“严打”

2018-06-09 22:41:5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私募壳”买卖行为正在遭遇严打。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声明称,将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一些违法中介机构和个人打着“登记备案包通过”、“保壳服务”等幌子收取服务费都是骗局。

  事实上,“私募壳”生意暗潮涌动、乱象丛生,严重影响行业生态。目前,不少网站专门从事“私募壳”生意,已形成“买壳、保壳一条龙”服务,有的“私募壳”售价更是高达上百万元,中介机构从中可直接赚走10万到20万元。

  “壳”生意

  “这两年的市场行情对我们这样一些小私募太不友好了,挣钱很难。花钱的地方又太多,几个人的工资、房租,收的那一点点管理费根本覆盖不了成本。市场行情又难做,也分不了红,我们也只能另谋出路。”深圳一小私募人士李明(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小型私募生存状态非常艰难,募资更难,资金基本都跑向一些大中型私募。

  李明也透露了他想清盘产品、卖掉私募公司的意愿。目前,私募行业“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正在上演,与李明有类似“卖壳”想法的人其实并不少见。

  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22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268家,管理基金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645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0亿-20亿元的827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亿-10亿元的1057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亿-5亿元的4170家,管理基金规模在0.5亿-1亿元的2193家。

  以上数据合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仅有9382家。另据统计,目前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3559家。这也就说明有1417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但实际上这样的管理规模已难以让一家私募实现正常盈亏平衡,大量私募公司已沦为“壳公司”。

  近年来,随着私募行业愈发阳光化与正规化,尤其在2017年私募管理规模一举超过公募管理规模后,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也在迎来大发展。不断有人跃跃欲试,想要通过成立私募来分享这一“蛋糕”,但目前一些一线城市对成立投资管理公司管控非常严格,同时基金业协会备案审核也愈加严格。为了“轻松省事”,不少人也就盯上那些“私募壳”。“私募壳”生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暗自生长。

  “一条龙”服务

  目前,“私募壳”早已形成产业化运作,出现不少以“私募壳”为主打产品的公司。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私募壳”3个字,有关“私募壳”交易的网站蜂拥出现:“私募基金壳公司转让,一站式服务,不通过不收费”“一条龙基金公司备案保壳代办服务,更高效,低价”等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以“买壳”人士身份随意挑选一家网站问询,在留下电话号码后不到15分钟,即有对方业务人员张鹏(化名)联系上记者。

  他表示,目前他们公司在深圳各有3到4个证券类和股权类的“私募壳”,均已发行过产品,证券类“私募壳”的转让价格在80万元左右,股权类“私募壳”的稍高一点,在90万元左右。

  “这个现在是市场价,实际上价格都比较高了,因为我们是直接对接卖家的。现在有几万家私募公司,我们也是花费大量人力,从这几万家公司里找出一些比较优质公司。”张鹏表示,作为中介,他们只会跟买家收取10万到20万元不等的居间服务费。

  对控制权变更,张鹏表示:“我们的建议就是分两步走,工商变更两次,变一次就递交协会一次。第一次把实际控制人变更了,然后第二次变更剩余的股份和法人,或者第一次就把实际控制人和法人变更,后面再慢慢变更剩余的股份。分两步走是可以备案下来的,基本没什么问题。如果一次性工商变更,然后就去协会备案的,那就可能会被定性为‘买壳’、‘保壳’行为,以后的变更就不好办。”

  除了壳交易,一些网站还会提供诸如“保壳”等服务,收取一些费用。例如某“私募壳”交易网站人士就表示:“如果你的产品募集筹划周期过长,可委托我们先发一只小产品,从筹划、设计、募集、发行到清算,‘一条龙’服务。免除设计产品、编写产品要素表、筹备募集资金、寻找发行通道、无法完成清算等种种问题所带来的麻烦,所有程序符合要求,不会给后期留下隐患,影响产品业绩。”

  张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果由他们提供“保壳”服务,一般收费在7到8万元,一个月基本可“保壳”成功。

  坚决打击

  面对混乱的“私募壳”交易市场,基金业协会不断在加强审核和坚决打击“私募壳”买卖行为。基金业协会表示,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重大事项变更申请,协会将比照新申请机构登记要求和程序办理,相应核查存续产品合规性及信息披露情况;拟备案私募基金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存在真实的募集投资行为;对尚未在协会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服务申请机构或其他机构,一经查实其开展上述非法牟利活动,协会将拒绝其登记为私募基金服务机构。

  “协会发布声明后,对我们的业务影响很大,明显更难做了。”华南一位从事“私募壳”交易的人士说。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私募壳”交易实际上存在不少风险:一方面是基金业协会审核从严;另一方面是“私募壳”可能会存在一些隐形债务或其他纠纷。“私募壳”交易对买家会形成巨大风险。

  一位较为熟悉监管规则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买壳’这种行为是被严打的,尤其是涉嫌变更法人、实际控制人的都会被从严审核。正常办理备案登记渠道一直是顺畅的,时间要根据公司资质、材料是否齐全、是否被退回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一个月到几个月的都有。”(记者 吴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