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网约车补大战再起 交通部为何对此事连发三文?

2018-04-24 18:08:12 信息来源:国是直通车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交通部为何对此事连发三文?

近日,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公众号连发三文,直接点名网约车。

文章指出,“烧钱”补贴烧出了短时的市场份额,也烧掉了长期的市场公平与底线。呼吁网约车发展要“脱虚向实”,运输市场要公平竞争。

资料图:民众使用网约车服务。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武俊杰 摄
资料图:民众使用网约车服务。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如此点名背后是怎样的市场乱象?网约车行业“虚火”太旺?

用“乱”形容近期的网约车市场不为过,如果要在“乱”的前面加一个字,那应该是“又”。

回想上两次的“烧钱大战”还是在网约车推出市场初期,为普及、培养用户习惯,“烧钱大战”让网约车司机、乘客着实享受了一把实惠的“甜头”。

2014年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展开补贴车轮战,那时“出门前约个车”迅速称为一股潮流。但仅过一年,在2015年情人节这一天,滴滴、快的宣布“在一起”,补贴硝烟逐渐散去。

不久后,美国用车应用Uber与滴滴“开战”,那时的司机是快乐的,乘客是幸福的,出门打车只要4-5元钱是常事,但巨大的补贴投入显然让参战双方有点吃不消。据2016年年初的一份统计显示,滴滴和优步当时大约已融资200亿美元,而优步每年在中国亏损超10亿美元,据优步CEO卡兰尼克透露,滴滴一年下来要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最终于2016年8月,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一场补贴鏖战以滴滴的胜利暂时告终。

那时有行业人士分析,随着滴滴市场份额的不断加大,稳居龙头地位,很难再有大规模的补贴。

但市场的平静终究被打破。2018年3月21日,美团打车上海站开通。据了解,美团打车的新用户注册即可收到3张面值14元的优惠券,而当前上海打车的起步价是14元,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起步价内免费乘车。不仅如此,订单完成后,用户还会不定时的收到美团打车赠送的各种面值不等的优惠券。

这种补贴无疑让久无补贴的乘客如饮甘露。据媒体报道,美团打车在上海上线20小时内,日订单量就突破10万单,截至当日22时,订单量冲破15万单。

司机端优惠力度也很大。美团打车在上海司机端推行“前三月零抽成”。同时,如果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接单,每单可补贴订单金额的10%到40%不等,20元封顶;司机每天完成至少10个有效订单,并且保持10小时在线,美团就对其实行“600元保底,超额奖200元”的奖励。

但价格混战必然会打乱市场规则,触碰制度的边界。据媒体报道,为了赚取高额补贴,很多司机存在恶意刷单的现象。甚至有司机为了多拿补贴,半路将乘客扔下。套牌现象频出,平台软件显示的车籍地为“沪”,实际却是外省车牌等。

正如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4月23日发布文章中所言,“烧钱”补贴烧出了短时的市场份额,也烧掉了长期的市场公平与底线。近年来,网约车、共享单车领域时有出现以补贴为手段的营销方式,这样以低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也是一种不计成本、争夺一时“数字”份额的方式。实际上,“烧钱”补贴是一些平台公司无视法规、无视市场秩序的行为。

滴滴与美团的补贴大战,最终以各打五十大板了结。据媒体报道,在上海网约车非法客运专项整治行动中,滴滴、美团各被罚款十万元。

虽然战事告一段落,但回看整个战况,我们似乎忽略了这个群体的感受:消费者。

网约车初始推出被消费者迅速接受,除了补贴后的价格吸引力,更多的是便捷的用户体验。出门前只需要手机操作,便可省去站在马路边苦苦等不来一辆出租车的心塞。而根据用户需求不同,推出不同的服务车型也让经历多年单一出租车型的乘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回顾网约车发展史,不难发现槽点始终相伴。初始的外地司机不熟悉路线,到补贴停止后的约车贵、约车难,再到新一轮补贴大战的套牌事件,用户养成习惯后,运输服务体验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在一些特大城市,网约车的增多使得交通更加拥堵。“这样低价倾销式地抢占用户,是对交通出行需求的扭曲,造成了市场环境的混乱,在高额补贴的刺激下,滋生了司机刷单、中途退单、‘马甲’车经营等不规范现象,而不安全、低质量的服务最终均由人民群众来承担。”交通运输部发布微信文章中表示。

而在4月19日,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发布的另一篇文章中则表示,这些乱象不由得令人担心网约车行业开始“脱实向虚”。这个“虚”一方面是指“虚拟”,网约车的资本竞赛使得行业不聚焦于服务质量和安全运营,而是以资本所关心的交易量和估值为目标;另一方面是指“虚假”或者叫“泡沫”,这种依靠资本刺激出来的交通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泡沫破裂后的供给也将严重过剩,特别是那些“以租代购”盲目进入行业的驾驶员在资本退潮后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势必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各路投资者恐怕也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从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烧钱似乎是新型行业成长、立足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回归初心,提高公民出行服务体验,让乘客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才是正道。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在实施补贴措施时,要综合考虑平台、司机、乘客三方的利益,做到优化供给、刺激需求,各自有所收益。但补贴过后,想要持续吸引用户,还是要优化服务。(张文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