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提高 国产种子正在“收复失地”

2018-04-02 17:51:01 信息来源:瞭望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国产种子正在“收复失地”

随着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国产种子已在逐渐“收复失地”,但国内与境外种业在品质、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

3月6日,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正在选购玉米种子 张楠摄/本刊

近年来,“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让许多人担忧中国人的饭碗是否还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赣湘吉闽等地调研看到,随着国内种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逐渐“收复失地”。

不过,本刊记者也发现,这样的“胜利”有一定偶然性,国内与境外种业在品质、科研、投入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甚至垄断了部分市场。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和加强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洋种子”市场逐步萎缩

今年,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流转了600多公顷土地,准备了两种国产玉米种子。他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四五年前,国外进口的玉米种子因为高产、抗病、果实质量好销售火爆,但现在国产种子技术上来了,产量也不低,大伙都改用国产种子了。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我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然而,自2000年国内种子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国外各大种业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并凭借更为先进的技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自主选育能力,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长期在东北地区从事玉米种子研发的魏巍农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魏巍说,五年前,美国先锋公司主推的“先玉335”系列玉米种子占据吉林省市场的“半壁江山”,但目前种植面积不足高峰时的十分之一。

蔬菜曾是“洋种子”入侵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今,随着国内研发能力的增强,这一现象也有所好转。“过去,辣椒、包菜、大白菜这些常见菜用的都是洋种子。”江西农望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根说,随着我国育种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国产替代现象越发明显,“比如我们公司已和全国800多家种子经销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自主研发的辣椒和豇豆种子深得他们喜爱”。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介绍,近年来,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按新种子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农作物里,水稻、小麦、大豆三大作物全部是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玉米国外选育的品种已降到10%,棉花国外品种已经不到5%。此外,蔬菜自主选育的品种也占到87%。

研发能力和规模差距犹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虽然国产种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然而在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上,国产种和“洋种子”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永源从2016年起开始种植板栗南瓜,当时用的全部是国产种子。2017年尝试用了一些进口种子后,今年他全部换成了进口种子。王永源对本刊记者说,他的产品主要卖往超市和出口,对品质要求较高。2016年使用国产种子长成的南瓜品质不稳定,部分指标没有达到要求。“相比之下,进口种子虽然价格高一倍,但品质稳定,所以还是选择了进口种子。”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农伯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赖焕华也告诉本刊记者,他也尝试过一些国产种子,但种出来的蔬菜在产量、质量和品相上和进口的还是有差距,“一些国产种子在大田里种可以,但到大棚里就不行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国产种子不敌“洋种子”,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种业研发机构和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采访中,一位曾在国外种子企业工作过的科研人员谈到,国外种业巨头已形成分工协同的完整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流水线研发”,而国内种子研发多数还停留在“工匠时代”,仅依靠少数育种家,且研发各环节割裂,“部分育种项目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与市场脱节,具有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少。”

魏巍也告诉本刊记者,国产玉米种子在吉林“击败”国外品种,主要是因为国外种业公司没想到东北地区机械化收割发展太快,推出的品种不适合机械化收割。“但国内外种子企业在科研投入上差距仍巨大。国外一些种业巨头每年科研投入达十几亿美元,而国内种子企业一年投入最多也就一两个亿人民币。”

多方面提升选育能力

针对当前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差距,业内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应通过多方面政府扶持和引导以提升我国种业的自主选育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首先,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魏巍说,基础性育种研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高效的投入机制。

其次,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黄新根说,现行体制下,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业研究,关注论文获奖多于关注市场,其对市场的贡献率有限。他建议,国家应发挥种子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育种科研攻关,强化育种创新的市场导向,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的现代种业集团。

再者,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赖焕华说,当前国内种业市场品牌化建设较为滞后,企业太多、品牌太杂,让人眼花缭乱。“像我们从事蔬菜种植本身风险就不小,一旦选错品种后果就很严重。所以一般都会选‘用开了’的品牌,而这些大部分是进口的。希望国家能加大品牌建设,推出一些优质种业品牌。”

最后,强化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业内人士表示,适当引进国外品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采写记者:郭强 林超 郭翔 周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