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种地卖粮买米做饭 如何看待农民不存粮现象?

2018-02-11 11:21:27 信息来源:半月谈 发布者:isen点击量:

读者点题:怎样看待“农民不存粮”

“种地卖粮,买米做饭”

——农民不存粮是正常市场行为还是政策缺失的隐患?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农民个体存粮却不断减少,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不禁让人为国家粮食安全感到忧心。

资料图:农民忙着收割水稻。邓和平 摄
资料图:农民忙着收割水稻。邓和平 摄

河南省是我国夏粮的主产区,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农民个人存粮越来越少,很多农民粮食丰收后都会直接销售,在农村已经很少能看到农民自家的“小粮库”“小粮仓”,甚至在承包流转了几千亩地的种粮大户家里也看不到存粮,大多数农民过上了“种地卖粮、买米做饭”的城市生活。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农户储粮曾占粮食产量的一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近些年来农民存粮积极性不断减弱,首先在于存粮并不容易。在今天的农村,一家一户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农用机、小轿车挤满农家院,本就不大的宅基地上想建个小粮仓并不宽裕。更重要的是,粮食存在家里往往得不偿失,一年下来保管费心费力不说,稍不留意就会虫咬鼠嗑、变质发霉,白白浪费了粮食。现代的农村生活,买粮比存粮更方便,“锅灶点起来买粮都来得及”,难怪不少老百姓说“连馍都不自己蒸,还存粮干个啥”。

另一方面,农民不存粮的背后也得益于现代农业市场的兴旺发展和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每当收获季节,联合收割机、粮食经纪人走进田间地头,这边刚割完、那边就收走,农民脚不踩麦地,粮食就能换成现金。

虽然当前国内粮食供给稳定,但一旦遭遇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市场供应受到影响,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粮价大幅波动,引起社会恐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稳定。而长期储粮备荒意识的淡薄,必然会加剧一些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盲目乐观,放松了粮食生产安全这根弦。

居安当思危、未雨宜绸缪,只有增强农民存粮积极性,继续倡导“藏粮于民”,才能在粮食安全上实现“防患于未然”。近年来,为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农民储粮的积极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家粮食局研发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实施了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专项建设,推广农户储粮新装具和小粮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然而,引导农民自发存粮、实现“藏粮于民”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如对农民存粮给予基础设施、技术指导支持,对存粮销售提供渠道保障,只有让农民方便存粮、放心存粮,才能激发农民存粮的积极性,让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粮库”变成国家的大粮仓。

此外,民营中小型粮库也应该成为“藏粮于民”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借助这一市场,更好地发挥民营小粮库在“储粮、调粮、稳粮”上的作用。

作者:宋晓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