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古籍文献修复技艺有了专属博物馆

2019-12-27 17:34: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12月26日电(记者 谢佼、王曦)“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为主题的文化场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这样介绍。12月26日上午,一家特殊的博物馆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揭牌。它收藏的方向只有一个:纸质文献修复技艺,又称古籍文献修复技艺。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讲解员向一名参观者讲解古籍文献修复知识。新华社发(王曦 摄)

走进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上手体验古籍修复工具,有的凑近古籍识阅其中文字。“平时都是在媒体上看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这种历史感。”成都市民曾先生说。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一名参观者拍摄古籍文献修复师的工作过程。新华社发(王曦 摄)

该博物馆发起人彭德泉介绍,我国古籍保护压力空前,以四川为例,保守估计古籍藏书200万册以上。他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量馆藏古籍文献存在霉变、虫蛀、脆化、鼠啮、粘连、断裂等多种形式破损,有的善本古籍浑身虫洞、有的整套书页黏成书砖、有的珍贵碑帖全是黑霉……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两名参观者在拍摄修复好的古籍文献。新华社发(王曦 摄)

此前,彭德泉等人发起成立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民营古籍修复单位,是国内26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唯一的民营机构。他们得到了国内多位古籍修复专家的无私传授。

12月26日,在四川省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在观看介绍古籍文献修复流程的展板。新华社发(王曦 摄)

彭德泉发现,和修复古籍同等紧急的,是修复技艺的传承。据介绍,修复古籍需要20多道传统文化工序,如配纸染纸、配线、配制浆糊、揭书叶、补书叶、补书口、托书叶、撴齐、压平、裱书衣书签、打书眼、订线等。74岁的彭德泉说,掌握这些技艺的专家大多年岁已高,对古籍修复技艺同样需要抢救性继承。他萌生了为古籍修复技艺建立博物馆的想法,要为中华古籍保留下修复方法的种子,经多方努力这一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四川大学等多家古籍文献馆藏机构、高校及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