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科技特派员,增收致富好帮手

2019-12-05 18:29: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福建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苏海兰(右二)在指导农户种植七叶一枝花。(资料图片)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薛凌展(左),已连续6年驻点顺昌兆兴鱼种养殖有限公司,负责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及淡水名特优经济鱼类研究开发工作。 朱 宇摄(中经视觉)

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开始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驻村进行科技服务。经过多年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发展,还拓展了服务领域,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目前,福建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再度创新,实现了在全国跨区域、跨界别选拔人才,实现了跨区域服务,并辐射到全国,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

主产于福建武夷山地区的七叶一枝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云南白药(87.09 +0.26%,诊股)、片仔癀(100.42 +0.33%,诊股)等40余种“国字号”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工栽培不易,只能依赖濒临枯竭的野生资源,七叶一枝花市场价格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市场极为抢手的中药材之一。

2014年,一位闽北商人瞅准了中药材种植加工商机,在家乡光泽县崇仁乡成立了一家种植七叶一枝花的公司,并建立了种植基地。然而,由于科技基础薄弱,缺乏种植技术,公司的七叶一枝花种植遇到了“瓶颈”。就在此时,在福建省农科院工作的苏海兰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了该公司。凭借多年的仙草、麦冬等中药材种植经验,苏海兰迅速从野生七叶一枝花种苗入手,开辟10亩田间试验室,3年间完成200多项培育试验、育种试验,在2017年根据前期试验结果筛选出部分母本种苗,并进一步开辟15亩母本园进行深入研究,终于攻克了七叶一枝花的人工种植难题。此后的4年间,苏海兰帮助当地建立了七叶一枝花培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及可追溯技术体系,使七叶一枝花育苗从原来需要两年且只有5%的出苗率,提升到只需6个月且超过60%的出苗率,基地扩建到6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参与种植,规模超万亩。

发展农村产业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实践,首创于福建。上世纪90年代的福建南平,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三农”工作面临着科技创新主体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产业竞争力弱化、农业科技服务缺位、科技人才资源与农村、农业和农民脱节、农村要素资源流失严重和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困境。南平市把破解“三农”问题的目光盯在科技服务上,首提“科技特派员”下派模式。1999年2月,市里通过政府选派、双向选择,启动下派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试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

作为南平市农业局的科技骨干,谢福鑫是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当年,他的电话被农户称作“葡萄110”,只要遇到种植难题,他必随叫随到;他走到哪里,葡萄园就建到哪里。下派期间,谢福鑫先后培训果农1万多人,推动南平葡萄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6.3万亩,年产值达6亿多元。受益的乡亲们都把谢福鑫称为“葡萄仙”。在这之后,南平还涌现出“榛仙”詹夷生、“菌仙”高允旺、“茶仙”刘国英、“米仙”江文清、“竹仙”林振清等,都是一个技术员托起一个产业,走出了一条“三农”突围之路。自此,在广袤的闽北大地上,从田间地头到山间林地,再到企业基地,涌现出了一批明星科技特派员,成为农民眼中的“财神爷”。

2002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在南平市召开,南平经验向全国推广。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发展。

拓展服务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过去单一的传统生产,逐渐向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经过不断探索的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也伴随新的形势开始从传统农业领域向新兴产业延伸,跨界拓展,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服务。

在海洋资源大市福清市,针对国内微藻产业技术发展“瓶颈”问题,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必链率领团队,对接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长期驻守在生产与技术研发一线,携手企业承担了10多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近3年来,在项目推动下,双方共建了年产藻蓝蛋白20吨的生产线,新增销售额9亿多元,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福建已建设食用菌、竹加工、白羽半番鸭等国家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产业链13条,国家级星创天地40多家,企业、创业基地和经济合作组织等750多家,培育了“中国锥栗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20多个地方品牌,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品牌化发展。

对此,福建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李坚义认为,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在此背景下,福建不仅选认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还积极选派一批工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创业服务,着力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跨界服务

如今,不仅服务领域获得拓展,科技特派员团队也日渐综合化、跨区域化。翻开福建省的科技特派员名单可以看到,这些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的科技人才,既有省内专家及熟悉本地情况的“永久牌”本土专家,还有外国专家,他们背后有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团队力量集聚,服务区域从本省向外省甚至向境外拓展。这是福建探索新型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的一大创举,广开科技特派员选认渠道,在全国率先跨界别、跨区域选拔人才,选认对象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不限来源,不限服务领域,不限服务区域。浦城县科技大市场工作站通过引进来自20多家高校、院所、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600多名科技特派员,成为该省首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在福建宁化县民富果蔬专业合作社,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事西甜瓜研究推广工作的张旭,借助科技特派员这一机制,跨省为合作社提供服务。他系统开展了哈密瓜大棚土壤改良技术、裂果防治技术等应用推广,提升了合作社哈密瓜的种植水平。

“这是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又一创新举措。”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说,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做好选认省内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争取从省外高校、院所吸引一批技术水平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人员,到福建基层创新创业,引领和带动乡村振兴。

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薛强说,20年来,南平市共有10批9365人次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一线,实现了1634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市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高到2017年的63%,1999年起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已辐射全国,仅福建省就派出科技特派员1.63万人次,乡镇覆盖率达93.8%,服务领域涵盖10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