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泰宏观: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2019-11-16 18:53: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上周央行意外降低MLF利率,市场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大,主要还是受到猪价房价的情绪干扰。但我们认为,在经济的下行压力之下,我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而此前进行的LPR调降,以及本次的MLF降息,其实对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作用都没有那么大,真正作用最大的是逆回购利率的下调,这也是我们自LPR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的观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先理清一下,最近几年央行利率调控机制的变化,以及逆回购操作利率“身份”的转变。

  

  1利率的调控:利率走廊+政策利率。央行对于短端利率的调控,一般是通过利率走廊+政策利率的方式。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也逐渐成型。虽然我国央行的目标政策利率较多,7天期逆回购利率是最重要的一个。从理论上来说,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应该相匹配,否则就会带来一定的市场扭曲。

  2逆回购利率:从“顶”到“底”。过去十多年,我国逆回购利率经历了从“顶”到“底”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基础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到公开市场的转变。而转变后,央行对于银行间流动性的控制力明显增强,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开始注重利率走廊和政策利率建设。

  3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逆回购操作的量并不大,但其重要意义是对于短端资金利率的管理,而短端资金利率又是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的重要决定变量。所以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就应该降低逆回购利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在猪价高涨和地产韧性的情况下,MLF利率的下调传达的最重要信号是,这两个干扰因素或许并不是宽松的障碍,结构性的问题还是要交给结构性的政策去解决。央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先让明显偏高的MLF向市场回归,我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当前股市债市都有些涨不动,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能够打破股债当前僵局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中美贸易缓解,二是货币进一步宽松,三是房住不炒大基调下的房地产政策边际调整。前两个或许已经不远,第三个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1

  利率的调控:利率走廊+政策利率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直接影响更大的是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然后再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影响长端利率,实现对经济和通胀的逆周期调节。

  而对短端资金利率的调控,一般通过利率走廊+政策利率的方式。利率走廊是央行划定的一个区间,目的是让市场利率在其区间内变动,实现对利率的管理。而政策利率则是更为精确的利率管理工具,央行直接设定一个特定目标值,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和回笼资金,使市场利率在政策利率附近波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走廊+政策利率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渐成型。

  根据其他央行的管理经验,利率走廊的下限往往是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的利率。道理很简单,如果市场利率是2%,在央行存款的利率是3%,而把钱存在央行又不受限制,那么这时候金融机构是不会以2%的利率借钱给其他金融机构的,因为把钱存到央行可以获得3%的回报,还更安全。所以欧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当前为-0.5%)是欧元区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底,美国金融机构存放美联储的ON RRP利率是美国银行间利率的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央行支付给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利率(当前为0.72%),就是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底,是我国利率走廊的下限。

  而利率走廊的上限往往是向央行借钱的利率。道理是类似的,如果市场利率是5%,而向央行借钱的利率是4%,并且从央行借钱不受限制,那么大家都会去找央行借“便宜”钱,减少市场上的资金需求,直至市场利率回落至4%以内。所以欧央行将边际贷款利率设定为市场利率的上限,美国利率走廊的上限是美联储的贴现率。我国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就具有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当前隔夜SLF利率为3.4%,7天SLF利率为3.55%。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不过,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区间往往是比较宽的,只能保证市场利率不会突破上下限,但即使市场利率在上下限之间波动,其幅度依然非常大,不利于市场的稳定。所以央行还是要有个更确切的利率目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的资金投放和回笼来达到这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政策利率。例如,欧央行在2009年之前的政策利率是主要再融资利率,而市场利率“行走”在利率走廊区间内的同时,几乎都在主要再融资利率附近波动。2009年以后,随着欧洲经济持续不景气、流动性的大量投放,欧央行利率走廊的下限——隔夜存款利率,逐渐成为了事实上的政策利率,欧元区银行间市场利率也开始贴着利率走廊的下限走。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央行的逆回购、MLF利率就应该是目标政策利率,而公开市场操作的目的就是让对应期限的市场利率,与目标政策利率相匹配。例如央行操作最频繁的7天期逆回购利率,应该与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的DR007利率相匹配,1年期的MLF利率理论上也应该与1年期的市场利率相匹配。只不过我们的目标利率太多,而1年期和7天期市场利率的期限利差并不是由央行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所以很难实现多个政策利率都与对应期限的市场利率匹配。不过鉴于其它经济体的经验,以及我国央行货政报告中多次强调的DR007的重要性,7天期逆回购利率事实上就是最重要的政策利率。

  但过去几年我们政策利率的调整其实是相对滞后的。例如在2016-2017年期间,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收紧了基础货币的供给,推动市场利率大幅走高,但逆回购政策利率的调整幅度明显较小。所以出现了逆回购和DR007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的情况,导致央行投放的钱,比找其它金融机构借的钱“便宜”很多,所以接受央行投放资金的金融机构是“赚到了”。不过,2018-2019年央行逐渐放松货币后,市场利率又逐渐回落,收敛到逆回购利率的附近。

  而MLF利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之前上调幅度较小,市场利率明显高于MLF利率。而近两年货币放松后,市场利率大幅回落到低位,甚至已经明显低于MLF利率。所以当前要完成MLF操作、接受央行的钱,要比找其它银行借钱“贵”得多。

  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匹配就会带来一定的市场扭曲,而为了消除这种扭曲、沿着更加市场化方向走的话,就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利率,然后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使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保持一致,本月MLF利率的调整只是一个开始。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2

  逆回购利率:从“顶”到“底”

  既然央行逆回购操作利率很重要,我们就来研究下这个利率。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逆回购操作利率逐渐成为了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底,似乎是市场利率迈不过去的“坎”。2018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多次向下“击穿”逆回购利率后,都很快被拉回。所以过去一年多,市场利率一直稳定在逆回购利率附近,实现了真正的“匹配”。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但如果我们将时间拉长了看就会发现,在2014年之前,央行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基本上是银行间市场利率的“顶”,并不是“底”。银行间利率突破逆回购利率的时间非常少,甚至2003-2011年间市场利率都远远低于逆回购利率。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从“顶”到“底”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变化。在2014年之前,随着我国贸易量和外商投资的增长,外汇占款是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所以拉长时间来看,当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银行可以将外汇交给央行换到钱,不需要从央行借钱,公开市场操作的量也不大。

  所以当时逆回购利率无论是顶还是底,都不重要。之所以当时是顶,是因为外汇占款持续不断的增加,当时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整体处于过剩的状态,央行甚至不得不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来回笼流动性。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央票的发行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更多强调的是“量”,而不是“价”。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2014年以后,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速放缓甚至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开始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为了弥补基础货币的缺口,央行一方面减少央票存量,降低准备金率;另一方面,通过逆回购、MLF、PSL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而公开市场操作与外汇占款不同的是,在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的过程中,银行是主动的,只要银行有外汇就能换得基础货币,央行则是被动接受基础货币的投放;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时,央行是主动的,央行打算借出多少钱、什么时点借出去,都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而银行则只能被动接受。此外,对于银行来说,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是“免费”的,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是“付费”的。

  基础货币投放模式转变后,央行对于银行间流动性的控制力明显增强,才开始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利率。如果2014年之前银行间流动性是处于过剩的状态,那么2014年以后整个流动性是处于央行管理下的紧平衡状态,宽松是央行想要的宽松,收紧是央行想要的收紧,而且都更加精准。

  其实放在全球央行的视角来看,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本身就不是一种常态,传统的基础货币投放更多还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的。转向传统的投放模式后,为了更好的管理利率,我国央行也开始更加注重利率走廊和政策利率的建设。

  正如我们第一部分所讨论的,如果逆回购政策利率偏离市场利率太多,就会带来扭曲。所以近两年每当降准、财政资金投放导致短端资金利率下行至逆回购利率以下时,央行都会收紧公开市场的投放量,将利率拉升回来,逆回购利率看似才成为了市场资金利率的底。而且即使市场利率比逆回购利率高一些,影响也没那么大,因为央行的钱虽然“便宜”,但逆回购并不像SLF,银行不是想借就能借的,“红包”发多少、什么时候发都是央行来定的。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3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尽管逆回购、乃至整个公开市场操作的量并不大,但是在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的模式下,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意义不是“量”,而是“价”,即对市场短期利率的管理,而短端利率又会影响中长端利率的走势。例如,银行间拆借回购利率,与银行存单、实体经济融资利率的走势都高度相关。在2016-2018年期间,尽管贷款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但随着银行间市场利率的走高,金融机构对实体的贷款利率却大幅攀升。而随着银行间利率的回落和信用政策的边际放松,贷款利率逐渐回落。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而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最重要的还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因为单纯下调LPR、压降金融机构利差的空间其实很小,而且利率不断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是基于负债端成本考虑的市场化的结果,如果负债端成本不降,即使LPR定价标准下调了,银行可以调整上浮的比例。

  而要降低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最重要的降息就是降低短端资金利率。金融机构很大一块负债是金融负债,例如我国中型银行金融负债占比有40%,而金融负债的成本和短端市场利率的走势密切相关。在存款利率本身处于低位、难以下调的情况下,要降低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边际上能降的就是短端资金利率。

  要引导短端利率继续下行的话,就需要下调更具指导意义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下,不降逆回购利率的降息,其实都近似于“假”降息。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我们一直不认为经济会企稳,当前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降息的必要性不断上升。10月经济、金融数据全面回落,食品价格不断攀升,但核心CPI和PPI都偏弱,说明经济并没有企稳。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下行较慢,主要来自于追涨杀跌带来的惯性需求。但我们测算的房地产广义库存在逐渐回升,说明供需关系已经在往差的方向发展,房价走平、甚至下跌的城市开始增多,限售房也会陆续“解禁”,地产增速仍会下行,而且后续会降得更快,给经济带来压力。

  而当前市场认为的阻碍降息的两个因素——猪价和房价,我们认为并不是主要牵制,基本面才是最重要的。猪价的上涨主要来自供给端的扰动,正在通过供给端的手段来解决,依靠货币政策的需求端调控是无法解决猪价上涨问题的。房住不炒依然会坚持,但LPR改革推出的两种期限,已经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宽松做了铺垫(详细分析见我们对于LPR改革的点评)。如果实体经济在向下,资本回报率在回落,这种情况下因为结构性的问题不下调名义利率的话,只会让实体投资更无利可图,经济下行速度更快。

  所以结构性的问题还是要交给结构性的政策去解决,而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还是要跟着基本面走。在猪价高涨和地产韧性的情况下,央行首先下调了本身就虚高的MLF利率,我们认为这传达的最重要信号是,猪价和房价两个因素或许并不是宽松的障碍。央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往前看,我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当前股市债市都有些涨不动,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能够打破股债当前僵局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中美贸易缓解,二是货币进一步宽松,三是房住不炒大基调下的房地产政策边际调整。第一个或许已经不远,第二个可能会做得更快一些,第三个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中泰宏观 梁中华)

  风险提示:贸易问题;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