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沈黎晖“只认钱”

2019-08-25 00:10:56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很多音乐人眼中,那位穿白T的CEO站在艺术的河对面,艺术家们在这边捕捞灵感,刻画人生,他在那头,自顾摸索闪亮的银币。

沈黎晖上次因为综艺引发关注,是两年前。那个夏天《中国有嘻哈》成为现象级节目,当时签有红花会和Tizzy T的摩登天空被称作节目背后的“最大赢家”,《乐队的夏天》收官后,“赢家”光环再一次投放到沈黎晖头上。

很多音乐人眼中,那位穿白T的CEO站在艺术的河对面,艺术家们在这边捕捞灵感,刻画人生,他在那头,自顾摸索闪亮的银币。“沈黎晖只认钱嘛”,我们将某位主唱的评价转述给他,他毫不犹豫地称其为赞美,在俯拾皆是艺术的音乐公司里,只认钱的老板倒更显得不近“主流”。除了少数谈得上有私交的艺人外,沈黎晖与多数音乐人、乐队的合作,只谈钱才最是高效。与其说这是价值观胜利,毋宁说是合作技巧罢了。

涨粉百万,身价翻倍,巡演预售一分钟售罄,看上去,因为《乐队的夏天》,艺人们已经开始享受红利。从节目流量来看,微博话题阅读量、相关视频播放量都达到40亿。百度搜索指数的峰值也接近85万,但从整体日均值来看,《乐夏》还是不及当年的《中国有嘻哈》。

换句话说,乐队带来的流量、出圈范围也没比得过嘻哈,但对沈黎晖来说,这不重要,流量、指数都不重要,“流量是马东焦虑的事情,看起来我们是在一个局里,但各有各的角色。”

沈黎晖记得,当年嘻哈流量高企带来的收益是广告主买单。等真正要办演唱会时,嘻哈艺人的票房反而一般,线上的流量并没有转换成商业价值。

到了乐队这里,米未这个新手也有点玩儿不转。据CCO牟頔在三声举办的沙龙上透露,“虽然摩登天空和太合音乐都参与了投资,但后续的巡演项目其实并不赚钱,最理想的状态是不赔,最差的状态是赔10%或者20%。”

所以说《乐队的夏天》叫了好,叫座的红利仍然落到了沈黎晖头上,常年在音乐节压轴的新裤子和痛仰,本就已经是市场的头部乐队,经过这一次上综艺,新裤子的演出价格又上涨了20%~40%。

音乐产业掘金二十年,比起综艺的喧闹,沈黎晖更看重线下一张张硬纸片、一个个手环叠起来的票房。因此,当痛仰的音乐最近成为广场舞大妈的伴奏曲时,沈黎晖也兴味索然,“她们买票吗?去Live House吗?流量都是短期的,你说我要它有啥用?”

分食蛋糕的还有太合音乐。

去年10月,爱奇艺iJOY悦享会现场,太合音乐集团总裁暨首席执行官徐毅和沈黎晖同台,当时为参加《乐队的夏天》,太合派出了刺猬、Click#15、面孔在内的六支乐队,摩登旗下则有新裤子、痛仰、海龟先生等五支乐队参赛。

虽然刺猬、Click#15的商演价格在原有基础上增长超过了10倍,但最终,包揽冠亚军的摩登天空还是被冠上了“最大赢家”的称号。

在沈黎晖看来,民谣、嘻哈火之前他能签一波艺人,有运气的成分,但乐队能火,是因为摩登已经做了20年,时间成本早就付出去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运气好,但这事儿首先得感兴趣,可能跟钱关系不大,干到一定阶段,价值慢慢就能体现出来。”

同样的逻辑,还体现在音乐节上。

2000年,迷笛在校园举办了第一场音乐节,正式拉开了中国音乐节的序幕,当时痛仰也在其中。那时参加音乐节,乐队都是零出场费,直到2007年,沈黎晖在海淀公园搞出来第一届摩登天空音乐节,乐队开始有收入。第一年,新裤子出场费几千块,沈黎晖把门票卖到了60块钱,最后还是亏了一百多万。

尽管这样,他还是想把音乐节继续办下去,因为这关乎虚荣心和满足感。2009年,摩登又创立了草莓音乐节,真正开始把巡回式音乐节的模式跑通。

让沈黎晖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的草莓,当时网络歌手杨臣刚找到一位音乐节负责人,表达了想上草莓的意愿,沈黎晖就答应了。

结果名单公布后,杨臣刚被安排在了过载舞台(表演重金属等重型摇滚),场地不能更改,杨臣刚就把自己那首《老鼠爱大米》改成了重金属版。没想到,反而成了那年音乐节最大的惊喜。

当时沈黎晖也在台下,他看见摇滚乐迷看得特开心,还感谢他把杨臣刚请了过来:“草莓的观众有种自嘲精神,怎么着都能在里面找乐。”

那之后,草莓伴随着中国音乐节的井喷,也迎来了快速扩张复制的一段时期,如今,已然成为国内体量最大的音乐节。

有一年,摩登的宣传总监找到沈黎晖,说要申请草莓的宣传预算,被老板一口回绝:“丢不丢人?咱们什么时候干过这事,草莓的宣传费是零,那么大体量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当一个媒体。”

在CMBF中国音乐财经论坛回忆起这事儿时,金牛座的沈黎晖称自己“其实挺抠的”。这不难理解,庞宽不也形容沈黎晖是“没把的大衣柜——抠门儿”吗?就连曾经合作近十年的刺猬乐队也来补刀:“我们签了赤瞳音乐,特别大方,和沈黎晖一点都不一样。”

网友也看不下去了,跑到沈黎晖已经停更了五年的微博下面留言,让沈老板对新裤子大方一点。为此,摩登天空ZERO甚至发了篇文章,专门探讨“沈黎晖抠门吗?”

倒是2015年花千万级别签痛仰时,沈黎晖没犹豫。如今在摩登副总裁胡嵬看来,那是“战略和战术上都完善的一个操作”。

作为音乐节的压轴角色,痛仰一直和摩登的竞争对手也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从艺人战略来看,把痛仰招致麾下,再加上摩登自己头部腰部的艺人以及每年十几场的草莓音乐节,“第二名会绝望的,没法突破包围圈”。此外,痛仰在现金流方面相当于公司的“印钞机”,这使得摩登在资本市场博弈时,也有了优势。

这种“赌徒式”的直觉和心态贯穿了沈黎晖的整个创业史:“有的时候我就变成了金牛座的另一面,大手大脚,也很敢砸。摩登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就是一种赌博吗?”

在当天的采访中,我们还和沈黎晖聊了聊流量、摇滚乐以及人性,以下为对话内容,有删节。

“综艺都是闻着味儿来的”

《中国企业家》:有人托你转1万块钱给彭磊这事儿怎么来的?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乐队混得很惨?

沈黎晖:我觉得这事儿很有代表性,觉得乐队惨绝对是一种误导,他们一点不惨,甚至比那些唱流行歌的歌手们幸运得多。

你要搞流行音乐,根本没什么机会,红的人就那几个,对吧?剩下的流行歌手去哪唱歌都不知道。乐队的系统其实更完善,小的演出有Live House,再大一点,有像北展、工体这种演唱会,独立演出从小到中到大,然后就是大型音乐节,音乐节也需要很多面孔,所以作为一个乐队,机会比流行歌手要多得多。

你去搞乐队比去做偶像团体、当练习生的成功几率也大得多。所以没必要强调乐队多不容易,你做媒体也不容易,对吧?你搞什么容易?谁不是一堆委屈?

其实我对(《乐队的夏天》)节目的期待值也不是这样,我最初为什么觉得米未他们不错?因为你看他们那《奇葩说》多欢乐,多有意思,多好玩,对吧?我心说他们做乐队也肯定会有点不一样。我原本以为会挺逗,结果全哭了你知道吗!

《中国企业家》:全是情怀。

沈黎晖:对,全是情怀,这不容易,那也不容易。后来我想,其实在那个气场里可能容易这样,要给我弄过去我肯定也哭了是吧?反正这节目效果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所以给我打1万块钱(转交彭磊)就会变成是个挺正常的事。

《中国企业家》:关键在乐队里新裤子也是大腕儿,大腕儿张口说生活过得不如意,就会让人觉得是不是乐队都活得不太行。

沈黎晖:就是说彭磊他说话吧,他有太多的……比如那天他接受采访,说我们这两年商业上收获挺不错,但我们还是觉得如何如何。同样这句话,到节目里他只说了后半句,但是你商业成功这句话就没说,对吧?

不过这几年你不管他商业上成功到什么程度,日常生活还是一堆事儿,而且看到青春确实也就过去了,不管你干哪个行业,总有一种最好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我能理解他。

《中国企业家》:庞宽说他觉得摇滚乐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过时了,但马东来找你的时候,好像你还在给他打定心针?

沈黎晖:几十年前,在全世界,摇滚乐是最主流的,唱片销量就是最好的,现在流行可能就变成了嘻哈和电音,如果看未来,我不觉得乐队这个表达方式会是主流。

但从商业角度来讲中国是滞后的,严重滞后,所以我和马东说,乐队是最后一个综艺金矿。几百个音乐节、几百个Live House,甚至有乐队能开工体演唱会,它已经是非常大一个市场,在这样的基础上,就能做成大众题材。综艺哪里有小众,综艺全是奔着大众来的。

综艺都是闻着味儿来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综艺只看三个月,我投一个亿进去,这三个月能不能把钱拿回来?

《中国企业家》:所以一个音乐公司和综艺内容公司真的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沈黎晖:对,综艺一季播完以后,比如说现在流量是100%,播完以后就变成10%,再过两年变成5%,再过两年变1%,它原有的价值就一下一下减少,但音乐不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听的歌都是老歌,都是五年前、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的歌。新歌也听,它在你记忆里又变成老歌,音乐就是这样,它的商业模式就是累积式成长出来的。

《中国企业家》:有期《乐夏》节目开头,马东号召乐迷把对乐队的喜好转换成节目的传播流量。

沈黎晖:当然了,这是他本职工作,流量是综艺最关心的。我们的思维是这个乐队签了五年合约,第一张唱片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唱片发行后他们要干吗?周期全是按年论的对吧?但综艺是按季度、甚至按周论,所以看待商业周期也不一样。

五年前绝对没人做乐队的题材,谁做谁死,因为群众基础也没有,把嘻哈再往前倒几年,也没人做,谁能对这一个亿负责?连赌的勇气都没有。我们都干了20年了,性质完全不一样,看起来是在一个局里面,但各有各的角色。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乐队音乐看起来是一个已经走在淘汰路上的音乐类别,反而这五年它获得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发展?

沈黎晖:因为现场音乐还是很厉害的一个线下场景,应该说是中国过去十年,音乐产业里发展最快的一个板块,而音乐节又是现场音乐里面发展最快的,所以音乐节的成长真的养活了一大票乐队。

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统计,可能最少70%的音乐节还是以乐队为主的综合性音乐节。另外30%可能有嘻哈,有电音,有其他的,所以Live House和音乐节这个系统是乐队音乐最重要的一个土壤,也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企业家》:咱们拿综艺和综艺比的话,前两年《中国有嘻哈》在最高处的影响力,为什么会比现在《乐队的夏天》高很多?

沈黎晖:和说唱比,我觉得用户年龄还是有点区别,他们年龄更小,更多是粉丝买单。但是嘻哈流量最高的时候,其实是这些艺人的广告收入还不错,广告商买了好多单。比如开演唱会、音乐节,说不定还卖不过这些乐队。

因为全世界的音乐产业,要么是版权收入,要么是票房收入,就跟电影产业一样,C端用户贡献的收入最厉害,B端的贡献我觉得都不靠谱。

咱就说商业,不带个人喜好,因为摩登现在是最大的嘻哈厂牌,乐队也是最大的,但显然草莓的体量比M-DSK音乐节大多了。这些摇滚乐队产生的票房,也远远大于嘻哈市场存量艺人的总和,所以商业上来看,当然乐队商业市场更大。

《中国企业家》:像张亚东所说的:“在中国做十年钢琴教育,不如出一个郎朗”,巨星这个事儿你觉得还需要吗?

沈黎晖:肯定需要啊,但是什么叫巨星?我觉得新裤子就是巨星。你说崔健,影响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价值,这是无法替代的。但他是文化上的巨星,不是商业上的巨星,当时商业上没法收获太多东西,当时那个年代没办法。但通常我们指的巨星是说文化和商业两者合在一起,看巨星肯定不能再看上一代,可能现在还没有人说新裤子就是新的崔健,就是巨星,但是如果再过五年,再过十年你再来看?

“新乐队得把老乐队干掉”

《中国企业家》:在音乐节上摩登最早开始商业化探索,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节点?

沈黎晖:2007年摩登天空音乐节是第一个节点,在这之前音乐节觉得不给乐队钱是一个很光荣的事,但实际上这是没有身价。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第一年音乐节,新裤子的出场费可能就几千块钱,现在他已经几十万了。

第二个是2009年的草莓音乐节,开启了巡回式音乐节的范本。

第三个就是互联网版权的清理,我们的唱片投资已经从十几二十万到几百万都有,这让大家对版税收入有了一个重新认识。有些乐队现在一年也能拿好几十万的版权费,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企业家》:做音乐节过程当中,什么时候把数据纳入到决策中的?

沈黎晖:这两年吧,分析完结果还是让我们挺吃惊的。草莓音乐节的观众大部分的年纪是20岁,然后M-DSK可能是十七八岁,这个还是很惊讶。

比例上来看,草莓百分之七十几的观众是女孩,百分之二十几是男孩;M-DSK音乐节90%是女孩,10%是男孩,我觉得10%里还有为了陪女孩才来的。

《中国企业家》:之前有数据说,现在音乐节市场能盈利的只有20%,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现在这个情况有变化吗?

沈黎晖:现在我觉得可能会好一点,可能赚钱的多了一点。

《中国企业家》:那你们呢?

沈黎晖:我们都赚钱。

《中国企业家》:草莓从头到尾都没有亏过钱吗?

沈黎晖:我们是单站亏,比如武汉草莓,可能干五届,三年亏钱,两年赚一点点,能接受它的亏损范围。有些城市可能你一去,培育期也得先亏,然后慢慢才能赚。我们全年草莓大概十几站,还会有那么两三站是亏的。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先后冒出来这么多音乐节,好多人都亏了,你们还能做到头部,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沈黎晖:因为摩登不是一个光做音乐节的公司,它还是一个品牌,是一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如果你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制作水准能保证。另外从成本来讲,它也比较合理。

当然摩登还是一个艺人经纪公司,我们自己艺人比较多,可能会省一点钱,但最重要的是效率高。比如说拟定一个阵容,可能别的主办方要搞两个月,在我们这可能一下午就协调完了,互相一个办公室一问,就把档期锁了,所以效率高。

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很多音乐节如果没有赞助或者政府补贴,他不敢开。草莓大部分收入还是用户贡献,赞助占了30%,剩下70%全是票房。

《中国企业家》:现在音乐节的竞争还远远不到同质化的地步吗?但为什么总感觉每年扎堆的这几个音乐节好像都差不多。

沈黎晖:所以我为什么说烦,这新的乐队得把老的乐队干掉,对吧?你看着老家伙你也烦,确实也有这个问题。但对不同的城市,他们还是新面孔,所以这个且并不完,这些人还且赚钱呢。

《中国企业家》:如果从头部的影响力来看,摩登说唱艺人的上限会更高一些吗?

沈黎晖:不是,摩登现在有一百多个艺人,按数量来讲,嘻哈占了我们10%,收入可能占了艺人经纪的20%,还有80%收入还是从乐队和民谣歌手这方面来。

“只认钱是很好的赞美”

《中国企业家》:我们采访的时候,有乐队评价你,说你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只认钱。

沈黎晖: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赞美,因为我对他们的人性没有更高的期望值。比如乐队这些人,你帮了谁,然后谁会感激你,我对这些完全没有期望值,这样也会让事情简单一点。

我们能走到今天,是这事儿看得比较清楚,否则早在公司开的前三四年就(倒闭了),因为你受不了什么谁跟你不守合约,经受不住这些东西就会放弃,我是比较早的过了这个坎儿。所以后面才说,我们先谈钱,把钱谈明白再说别的,也许别的没有,那就只有钱。

有些乐队愿意自己干,只要约满了清清楚楚,互不相欠,大家遵守这些东西,那就各走各的路,挺好。其实对我来讲有这么一个成长是非常难的,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出身,我也玩儿乐队的,我也牛逼哄哄的,对吧?这个过程对我还是挺难的。

《中国企业家》:如果淘汰艺人,标准是什么?

沈黎晖:我们不指着某一组艺人活,所以这些音乐人在摩登,有非常大的创作自由。不火的也没关系,我们认可你的音乐人身份,就愿意给你制作费,让你去过瘾。

很多人不能把他解约了,让他没饭吃,也不行。这里面有很多情感因素,你说谈钱,谈半天钱你还得谈情感,很多时候没法只认钱。

《中国企业家》:那现在怎么管理这些经纪人和乐队?

沈黎晖:这些乐队哪个是省油的灯?没有一个听话的,有一个算一个,当然我们签他也不是因为他听话,对不对?所以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奇怪的一些人,摩登的经纪人就是在搞定这些奇怪的人,他首先要么自己也奇奇怪怪,还有一种就是说有能力把他们搞定。

这个很难的,通常不在一个语言系统里,根本就没法工作,所以一般的经纪公司管不了这乐队。以前企业管理那一套,我们是最看不上的,现在也不得不搬过来了。

有KPI这事其实不太酷,但我觉得还是得有,要不然这公司也就关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