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招行32年启示录:两次转型奠定零售之王地位

2019-08-20 01:40:46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32年之间,招商银行从1家网点发展到如今在全国130余个城市设立了逾1800家服务网点,拥有6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员工由原来的34人增至7万余人;资产总额由原初的1亿元到冲破7万亿元关口,成长为在沪港两地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招行按一级资本指标排名第19位,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全球20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回顾招行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其发展历程不仅映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也浓缩了中国资本市场近30年的强大活力,值得市场各方去复盘和推演。

开创中国企业

办银行先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诞生于1979年深圳蛇口。该口号的提出者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他在任内最为得意之作,便是力排众议,开创了新中国企业办银行的先河——招行。

1983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把具体金融业务交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并陆续批准在我国部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商业银行,这为招商银行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机遇。

1984年,袁庚带领下的蛇口工业区走过5个春秋,辖区内的企业从零到突破百家。为解决工业区内部资金互相融通结算的问题,当年4月,全国第一家企业内部结算中心在蛇口工业区问世;在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招商局在1985年5月又正式成立了“蛇口财务公司”,为工业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在申请创建财务公司的附加文件《蛇口工业区发展自身金融业的设想》里曾明确提出,财务公司的目标是“发展为一个有经济实力,资金雄厚的经营集团银行”。

1986年年初,时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的袁庚,向当时的央行行长陈慕华提出“要继承‘蛇口基因’,彰显创新意识,为中国贡献一家真正的商业银行”。彼时正值金融体制改革,经多方推进助力,仅3个月后即顺利通过监管部门各道审批程序,1986年8月11日,央行发文《关于同意试办招商银行的批复》,同意试办招商银行。

1987年4月招行开业。自此,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银行正式诞生。

在资本市场掀起巨浪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卡通、一网通等具有银行业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产品迭出,为招行的腾飞式发展插上“双翼”。到1998年底,招行已经设有13家分行、两家异地支行,在香港和海南设有代表处,网点总数166个,从一家区域性银行,真正发展成为了以深圳为中心,覆盖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全国性银行。

此时的招行,也迎来了其第二个转折点:上市。由于业务扩张太快,增资扩股已经无法满足招行对资本充足率的需求。作为一家纯商业银行,无政策资金来源,通过上市募资是其充盈资金、扩展规模的最好方法和机遇。

2002年3月28日,招行正式登陆沪市主板,成为中国第四家上市的商业银行。彼时,招行募集资金107.69亿元,资本充足率迅速上升到17.6%,创下了“国内总股本最大的上市银行”、“筹资额和流通盘最大的上市银行”和“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上市的公司”三个A股之最。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2006年9月22日,招行在香港联交所发行24.2亿H股,募集资金188亿港币,成为第一家没有依靠国家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而是以自身高素质全面达到国际上市标准而实现境外上市的国内银行。更引人关注的是,作为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家以“A+H”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招行开创了从A到H股的新模式,在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方面分别实现265倍、50倍超额认购,居香港历年来大型中资企业之首,创出历史新高。

两次转型

奠定零售之王地位

在招行A股上市及H股上市间隔的4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第一次转型。

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报告》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局。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业务的全面开放,面对国外银行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国内银行要与之竞争,必须在战略上把零售业务放在重要位置。

“不做对公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2005年1月,在招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提出,加快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转型。这标志着招行一次转型拉开序幕。

在一卡通、一网通双轮驱动下,加之信用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接连不断创新,资本市场上推进A股上市、发行可转债和H股上市的“三部曲”,招行零售的一次转型硕果累累。这奠定了招行“零售之王”的江湖地位,让其零售业务从小到大再到强,迎来零售“爆发时代”。

截至2008年,招行资产规模突破1.5万亿元,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平均年化增长率超过30%;市值突破3000亿元,成为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到了2009年,招行“一次转型”带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开始衰退。在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波动、利率市场化在即、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监管对资本要求越来越高之际,招行不得不全面提升自我,并于次年提出实施“二次转型”。

与一次转型相比,二次转型更多的是一次管理转型,通过精细化管理把“外延粗放型”发展道路转向“内涵集约型”,并将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等设定为目标。

招行转型下半场

2014年1月,在招行工作会议上,第三任行长田惠宇提出要加快实现二次转型,打造“轻型银行”的战略转型目标。这是对二次转型方向的进一步明确,对转型的方向、路径、定位进行更深入探索。用了三年时间,招行在进一步凸显零售金融的“一体两翼”战略定位基础上,将传统优势的零售业务重新摆回战略核心位置,打造成一家战斗力更强的“轻型银行”。在此期间,招行零售业务的营收和利润贡献占比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国内首家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

作为一家一直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银行,招行这次瞄准的依然是科技。在2017年全行年中工作会议上,田惠宇作出战略转型进入下半场的判断,提出要把招行定位成为一家“金融科技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核动力,打造成为一家最佳客户体验的银行,并实现招行的非线性增长。

转型上半场主要解决了“轻资本”、“轻资产”问题,而下半场要依靠科技解决“轻资产”、“轻运营”的问题。在田惠宇的构想下,招行将以客户和科技作为面向未来的两大核心主题,围绕客户体验、面向金融科技,重新审视银行经营管理的一切,全新开启数字化的转型。

交出超市场预期成绩单

2018年,在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等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招行却依然交出了一份“超市场预期”的成绩单。该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不良率也实现“双降”,ROAA(平均资产回报率)和ROAE(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招行的战略转型方向和成效也获得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截至2019年8月8日,估值超过规模相似银行1倍,市值接近9000亿元,在A股排名仅次于四大行,跻身全球银行业市值前十。

而招行也用出色的回报率回馈广大股民——截至2019年8月中旬,招行A股自上市以来累计涨幅15倍多;累计分红1313.91亿元,仅次于工行、农行和中行,在银行股中排名第四。

“城河护王权,新垒已一层”,这是东方证券最近一份关于招行研报的标题。从蛇口工业区的拔地而起到如今的生机勃勃,招行的故事与中国经济的崛起、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