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以改革的方式达成“降息”的作用

2019-08-17 21:19: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昨天国常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话音刚落,央行今日上午即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并披露了具体做法。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解读:

  1、如何改革?

  按国常委和央行发布的公告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先从贷款端开始,引导银行贷款利率定价从贷款基准利率转向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端为避免银行争抢负债导致负债成本提升向贷款转移的现象,暂时不变。

  与之前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相比,这一次贷款端的定价有三大变化。

  一是在原有1年期LPR的基础上,增加5年期LPR的报价,给银行中长期贷款定价的锚;

  二是LPR报价方式从原来的银行根据自身对最优客户的贷款报价,转为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1年期MLF)上加点报价,让贷款利率跟着市场走;

  三是报价银行从原有的10家大行与股份制银行,转为加入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与民营银行,共18家,报价范围更大。

  2、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主要是为了提高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由于银行表内FTP定价此前多数存在两套体系,一套是基于市场利率定价,适用于金融同业市场,另一套是基于存贷款基准利率,适用于存贷业务。

  在两套FTP定价体系下,市场利率的下滑无法有效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这一端,导致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有限。

  同时,由于银行在贷款端定价锚定的是贷款基准利率,上浮与下浮的比例依然受到隐性的制约,对于部分高风险的客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定价,导致金融信贷资源无法有效输送至政策扶持的高信用风险中小微企业,而是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等具有优质抵押品的行业。

  因此,为提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好发挥利率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必要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

  3、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整体趋于下行,以改革的方式达成“降息”的作用。

  央行答记者问表示,在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市场利率的下行会更多的反映在贷款端,可见贷款利率后期可能会滞后反映前期市场利率的大幅下行。

  但具体的幅度与变化,需要等到下周二报价正式出来才能知道,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改变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果也会更强。

  第二,风险偏好提升,银行信贷涉及群体更广。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贷款利率趋于下滑,银行的息差会趋于收缩,为维持原来水平,适应新的贷款定价机制,银行可能会倾向于下沉资质,采取高收益的票息策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一策略的实施也更具实操性。

  第三,在这种环境下,大型企业由于议价能力强,由于贷款利率下限联盟被禁止,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对小微企业而言,由于有降低实际利率和保量的政策约束,银行也很难将风险偏好转嫁到部分中小微企业。

  但对部分中型企业,由于银行存在风险偏好部分企业的信贷利率反而可能会提升,但提升幅度仍受制于融资需求。

  对房贷来说,考虑到房贷目前仍属于安全属性优质的资产,房贷利率或将下行,有利于房地产销售,但在房地产严格调控的大背景下,利好程度有限,且信托贷款支持房企通道被进一步压缩,土地购置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下行。

  第四,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不强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风险,但如今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中小行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在这种状况下,不宜为了维持扩大利差,冒进行事,建议采取以守为攻,深挖本地客户融资需求,发挥地区信息优势,强化本地壁垒优势,稳扎稳打的策略,提升自身风险定价能力。

  第五,信用债受益更大,由于风险偏好提升,部分银行可能会加大更高风险与收益的信用债配置,信用利差有进一步压缩的可能。对利率债而言,存在宽信用的风险,但受实体融资需求制约,利空冲击有限。

  整体来看,该措施有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银行进一步让利实体,有助于实体风险偏好提升,但仍受制于实体融资需求。落实到大类资产上,该措施利好权益(成长板块)和信用债,信用利差将继续收缩,利空利率债,但冲击有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