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银川:集聚动能 奋力前行

2019-08-13 19:06: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上世纪50年代,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踏上银川这片热土,一番艰苦拼搏,让这座西北小城拥有了煤炭、电力、精密机床、电子仪表、建筑建材等产业。如今,银川不仅崛起了国家级煤化工基地、战略性新材料生产基地,生态持续改善,还率先推出了“放管服”改革经验、智慧城市模板、互联网+医疗健康“样板间”。

  新兴产业领风骚

  广袤的银川平原,除了水草丰泽,能源矿产资源更为富集。但仅仅是采煤、挖煤、卖煤周而复始。没有高科技企业,没有增效的支柱行业。直至本世纪初,改革创新的大潮终于掀起波澜,银川经济崛起两个重量级“大块头”,一个是宁东能源基地,另一个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东能源基地于2006年开工建设。在神华宁煤,记者看到黑色的煤炭进入“神宁炉”,经过气化、分离、重组,变成了白色的油品、甲醇等现代化煤制油品。宁东能源基地坚持科技创新,挑战国际多项顶尖技术,已发展成产值近2000亿元,拥有煤制油、煤基烯烃、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的国家四大能源化工基地之一。

  2013年,银川成立了IBI育成中心,一批“互联网+”企业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借助互联网衍生新业态。银川育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贾庆龙介绍说,1平方公里的IBI育成中心,投运不到3年,银川虚拟经济模块发展迅猛。入园企业达368家,培育8家新三板企业,去年网络交易额为2890亿元,年收入30亿元。

  近两年,银川经开区着力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目前单晶硅产业投入80亿元、蓝宝石产业续建20亿元项目……银川市副市长、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言杰表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6年发展,拥有7470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79家。

  党的十九大之后,银川经开区亮点纷呈,亩均投入2500万元,亩均年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

  调水治湖不放松

  68岁的邵宝岩是地地道道的银川人,银川中山公园的银湖曾是他儿时嬉戏玩耍的地方。但到了本世纪初,银川平原的湿地沦为“失地”:湖泊群日渐萎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7万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城内外千亩左右天然湖泊只剩下10多个。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吕金虎将原因归结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但生态理念滞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生态理念倒逼银川市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市特色。

  为提高全市湿地保护力度,银川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文件,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规政策性保障。近几年,先后编制了《银川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和《银川市湿地保护与利用战略规划(2018―2030)》,明确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保护为主,建设湿地公园,形成湖泊湿地与居民生活和谐统一。自2009年以来,银川市已累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资金约34.5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调水治湖不放松。”银川市水务局调研员张国庆告诉记者,修复、清淤、扩湖、植绿……自2002年起,随着扩湖整治、退田(塘)还湿和水系连通等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尤其是艾伊河、滨河水系、银西水系的三大水系畅通,逐渐形成了一条翡翠缎带,集防洪、排水、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统计显示,目前银川市三区湿地面积为1.92万公顷,市区的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78.5%。2018年10月25日,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出席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大会,银川市荣获《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授予的“国际湿地城市”殊荣。

  要碧水,也要蓝天。银川市市长杨玉经表示,银川市2017年累计投入61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淘汰落后产能7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下降13.5%,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0%。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植树造林7.74万亩,建成小微公园10个……2018年,银川市优良天数为258天,同比增加21天,扣除沙尘影响后优良天数比例达80.6%。

  调水建渠,修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今日银川,重现湖光潋滟、碧水蓝天的景致。

  城市管理智能化

  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银川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银川市审批局局长井胜告诉记者,在“一枚印章管审批”基础上,近几年银川市围绕企业开办和项目报批两个全生命周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启了“一体式集成审批”新模式,先后推出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项目报批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准营事项实施“1+N”多证联办改革。

  2010年后,国内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城市管理、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智慧城市应运而生。“银川市通过实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技术架构、专职监管和立法保障五大创新,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建设上独具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银川模式’。”银川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川说。

  继“放管服”改革和智慧城市之后,银川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再次引领全国。

  银川市大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吕景林告诉记者,自2016年7月份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了变化,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患者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越来越多。

  除了远程诊断平台体系、线上门诊平台等多元体系外,银川在西北地区首创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并不断创新产品。“如今,市民只要点开手机上的‘银川健康广场’软件,就可以预约各医院门诊、床位,共享大型设备检查结果,还能实现移动支付、一站式结算、出院随诊、120救护、健康宣教等功能。”银川市卫健委办公室主任吕晓燕介绍说。

  打造国际葡萄酒之都

  夏季的塞外,葱茏如画。行驶在银川市北的沿山公路上,贺兰山东麓一望无际,不时可见欧式酒庄的彩色尖顶。经过30多年发展,拥有“中国的波尔多”之称的宁夏贺兰山东麓已成为我国优质葡萄酒明星产区,形成百公里葡萄长廊,葡萄种植面积达57万亩,酒庄90家,年产葡萄酒产量1亿多瓶,并屡获国际大奖。

  “2017年宁夏以及银川市明确提出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按照‘高端化引领、规模化种植、系列化生产、标准化酿造、品牌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葡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把贺兰山东麓建成世界知名优质葡萄酒产区,将银川打造成国际葡萄酒之都。”银川市葡萄酒发展局负责人介绍说。

  贺兰山东麓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葡萄产区。近10年来,为了将好原料做成好产品,宁夏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大产区,小酒庄”,走上了精品发展之路。

  走进银川市西夏区博纳佰馥酒庄,挂在枝头的酿酒葡萄尚未成熟。这是贺兰山东麓最小的酒庄,总面积不过百亩。规模虽小,实力很强,庄主彭帅和孙淼都从法国留学归来,彭帅既有法国酿酒师资质,又有在勃艮第产区酒庄酿酒的实践经验,堪称小酒庄里的大工匠。两人秉承欧洲工匠精神,躬身耕种潜心做酒,酿造的葡萄酒香气馥郁,个性十足,其带有贺兰山东麓风土特点的葡萄酒品质优良,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

  为了推动酒庄走精品路线,树立宁夏大产区品牌形象,宁夏以及银川市制定了强有力的推动产业发展政策。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划定以银川市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吴忠市青峡为核心葡萄产业“率先联动(核心)发展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二是做靓品牌,办好一年一度的“‘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打造具有“国际标准、宁夏特色”的永久性国际葡萄酒文化品牌,促进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经济繁荣和对外合作交流。三是全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实现销售顺畅。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和精品酒庄扩产扩能、提质增效,重点培育葡萄酒核心品牌和高端精品酒庄酒品牌,持续扩大产区葡萄酒市场份额。

  近年来,贺兰山东麓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青年来此扎根创业。他们不仅带来了精湛的酿酒技术,先进的发展理念,还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张裕、长城等国内大企业也落户产区。为了提高酿酒技术和培育葡萄酒文化,银川广泛邀请国内外葡萄酒专家来讲学,举办“国际酿酒师大赛”“国际葡萄酒设备技术展”等系列活动。在国际交流中,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酿酒水平和知名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据统计,贺兰山东麓产区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品鉴评比中获得700多项奖项,产区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

  如今,漫步银川街头,城市酒窖已然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目前,银川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6.7万亩,建成投产葡萄酒庄(企业)58个,葡萄酒年产量6000万瓶,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120亿元。

  银川?中关村(7.35 -1.21%,诊股)创新中心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正当时

  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之时,银川能否将中关村的“创新基因”移植深耕?2017年12月20日,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这个宁夏与北京两地“高位对接”的重要创新载体正式起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格局。此举意味着创新生态将在宁夏生根发芽,银川的创新发展将驶上“快车道”。

  银川市市长杨玉经表示:“我们将借鉴国内外创新成功经验,用求真务实的眼光审视工作成效,走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一中心和一基地,一中心即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选定宁夏创业谷10万平方米作为合作载体;一基地选址在西夏区,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计划用1年时间,在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引进并聚集50家企业,初步形成创新服务体制机制;用3年时间引进150家企业,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用5年时间引进300家企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成为北京――银川协同创新示范区,把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打造成银川科技新城。

  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的银川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姚建林说:“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从签约、选址、设计、装修到正式投入运营,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银川速度让人吃惊。”

  这种速度带来了什么?凭借中关村的影响力,以最快速度与国内一流创新要素对接。瞄准新材料、生命健康、智慧信息和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已聚集科技创新企业83家。春雨医生、同仁堂(27.04 -1.31%,诊股)国际等“互联网+医疗”行业领军企业相继入驻,“互联网+医疗”产业生态初步形成,联想、科大讯飞(30.48 -1.33%,诊股)、盛世光明等行业龙头逐步跟进,同时还储备了近百家意向入驻科技企业。

  新业态,新机制。雨林空间国际孵化器、创融e家咖啡厅、一个个“双创”活动紧锣密鼓地登场……“正是通过引入中关村的成功经验,我们在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培训咨询等方面着力打造功能完备的‘一中心、八平台’创新生态系统,随着创新企业不断聚集,各类创业活动风生水起。在银川西夏区工业基地,创新之花正璀璨盛开,一座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科技新城正在中国西部崛起。”银川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杜翔普说。

  区域协同创新正当时,未来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要建设成为引领银川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带动银川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西北地区创新产业新的标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