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上海存量酒店式公寓成“一手房”

2019-07-14 05:21: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哥,上海市区地铁口不限购的商住公寓,价格实惠,你考虑么?”

  “一手酒店式公寓,过户肯定没问题,大开发商!”

  近日,记者接连收到类似推销电话,而上海住建委早已停止审批“公寓式办公项目”,并规定商业办公项目交付使用前,相关部门要再次联合验收,不符合商业办公要求的,不得交付及办理房屋交易登记手续。

政策严控之下,为何“类住宅”卷土重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位于上海几处“热销”的酒店式公寓,却发现了另一番景象。

实探:

  上海宝山、嘉定、松江、青浦等区域,是中介代理们最为热推的酒店式公寓所在地。一位自称绿地集团工作人员的置业顾问推荐说,宝山顾村公园地铁口绿地公园广场,3号楼还有十几套“尾盘”,面积30~60平方米不等,房型均为一室一厅,单价3万元左右。”

  这些所谓的酒店式公寓中,部分房源已经接通燃气,使用功能与住宅几乎相同。他一再强调,全部一手房源,客户跟开发商直接交易、房款打入开发商账户。

  记者走访了绿地公园广场及其他中介推荐的绿地北郊广场,从建筑外观看,两处项目并不符合“新盘”的描述。从历史资料看,这两个项目至少建成8年。

  在绿地公园广场的几栋酒店式公寓内,记者见到各类公司、美甲店、儿童培训机构,但也有居民入住。

  记者向绿地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公园广场、北郊广场两个项目早已经全部售罄,不可能有绿地的人员进行销售。其中,公园广场2010年12月开盘,2013年就销售完成了;北郊广场2011年开盘、2016年12月完成了去化。

早已完成销售的项目,为何还有“一手尾盘”?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中介人员神秘地说:“当年酒店公寓管得严,房子先卖给了一批人,现在再卖出来。不过你放心,税费都和一手房一样,你只需要出3个点契税,其他的都不用操心。”

为了规避风险,把资产整体打包向个人或其他公司出售,再进行二手交易

  “现在上海市场所有的房子都是这样,还有松江青浦的,。”上述人士表示。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整栋进行打包交易,然后再转手,其实是一种所谓‘漂白’的技术,即回避一手房监管。这种情况后续也需要积极管控,防范各类打擦边球的做法出现。”

“类住宅”交易风险巨大

  事实上,上海市住建委在2017年1月即开始了对此类“酒店式公寓”的集中核查与清理,期间暂停了此类项目网签。5个月后的2017年6月,上海市《关于开展商业办公项目清理整顿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全面清理整顿“类住宅”项目。

  《意见》明确,对“已售未交付入住”项目,未来将按照商业办公房屋功能进行全面整改,由相关部门联合验收,不符合商业办公要求的,不得交付,不得办理房屋交易登记手续。

  那么此类“类住宅”如果进入二手交易环节,是否受到限制?

对已交付入住的项目,从严管控,相关信息记入房屋交易登记信息系统。

  当时《意见》规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多个购房平台看到,仍有不少带有插层的酒店式公寓在售。当记者以购房人身份向上海购房热线咨询,得到的答复是:只要购房手续齐全,就可以办理过户,无论是住宅还是办公室。

  对于某些有违规插层、接通燃气及上下水的“酒店式公寓”是否会被限制交易,上海购房热线表示,这需要实际办理时去具体所在区县的窗口询问,看他们怎么说。

此类房屋必须先恢复原状,才能进行销售。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分析认为,对买家来说,是以二手房方式进行交易的,在这一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对其性质进行鉴定。如果没有被相关部门查出来,就等于是“混”过去了。

  事实上,经过两年多来严厉的清理与整治,上海“类住宅”交易确有收敛,但仍有抬头之势。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位于闵行区的绿地峰尚汇、万乐城以及松江区的钰丰商都等曾受到监管部门点名整改,但大多还保留了插层、水电、燃气等违规建筑。

当然如果政策不松动,而开发商私下交易,那么后续房产交易的风险是会放大的,甚至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建筑。

  严跃进指出:“类住宅项目由开发商自持,收益其实不好,所以会有出售的做法。此前包括广州,也有类似‘松绑’的做法,本质上还是因为很多商住两用房的去库存压力比较大,所以会有松动。”

  6月3日,闵行区再出重拳整治,一份《关于规范办公项目销售管理的通知》显示,以6月3日为界,办公房单元小于150平方米的只能售于企业,大于150平方米的可以售于个人,别墅、联列等独门独院的办公楼只能售于企业。

  而在上海其他区县,打擦边球的案例不在少数。

  另一位代理悄悄向记者推荐了嘉鑫国际、新虹桥公馆等“一手”公寓,并保证:“原先这些公寓都是开发商自持的,现在像嘉鑫国际这样是整栋拿出来卖,也拿到了预售证,你买房的时候可以要求他们拿给你看。”

  但记者试图请该代理出示预售证和相关审批时,却被其以各种理由搪塞。

  这一宣称类住宅、天然气入户、总价75万元起的嘉鑫国际,其开发企业——上海国际机电五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启信宝平台显示风险等级为“严重”,共有52条失信信息,截至7月1日,该企业累计欠税金额达546015.24元。

  此外,在杨浦区、松江区等,类似自持项目转出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且以低总价、可居住、通上下水作为推销“王牌”。

  “从当前上海的做法来看,核心内容就是不允许商办项目和居住功能挂钩,当然二手房本身更为复杂。从监管角度看,对于存量项目需要稳妥处理。后续新增供地中,尤其是商业办公用地中,要谨防拿地时就有各类私下改规划的做法。”严跃进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