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6.4% 这次真的不一样

2019-04-17 18:55:28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一季度经济增长6.4%! 这次真的不一样

6.4%! 中国经济一季度平稳开局。

2018年,在内外环境制约下,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四季度创下了近年新低。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显现企稳迹象,2019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213433亿元,同比增长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超过市场预期。

经济企稳背后,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可小觑。

基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载体。既然是政策或政策组合,就必须以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条件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对市场机制的失效或失灵进行调校,抑或对市场机制作用力不够的领域予以补充、强化。

中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绩之显著毋庸讳言,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是“新常态”,也是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必然之举。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需要宏观政策高质量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轮宏观调控,决策层多次重申不靠“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与以往相比,从政策出台的动因到政策内容、从政策目标到政策工具,均凸显市场的第一性作用,政策的逻辑和自洽性较强。

那么,为什么减税降费、“放管服”等政策成为本轮调控的关键词?

首先,经济发展阶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说之前的经济仍然属于工业革命的范畴,那么新经济即便被冠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名称,其内核却是科技,特别是与数字化相关的科技。与之对应,资金和技术是工业时代的核心生产力要素,而科技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生产力要素,并且是愈来愈“软”的科技,如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中国在数字科技的应用端取得长足进步并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新经济的成分已蔚为大观,由此,宏观调控必须考虑宏观经济的质变。

其次,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马力下降,政策供给需要“新能源”。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加大投资的边际贡献递减已是不争的事实,净出口的增加受制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低端产业的转移以及全球范围的贸易摩擦,而消费需要长期培育且结构性短板的补充是个系统工程。因此,三者合力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不在,即便加大政策力度,效果也未必达到预期。而资源都是稀缺的,政策资源也不例外,一旦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出现趋势性下降,加大资源投入是一种变相的浪费。

再次,聚焦市场和微观主体是培育良性政策环境的点睛之笔。实体经济的发展困境重要的原因是成本高企而效益不理想,所以,资金才会向金融和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汇集,脱实向虚才会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减税降费直接对病灶进行靶向治疗,真正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焕发实体经济投资热情。税费成本对于实体经济收益率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随着价值链整体成本的降低,系统性提升经济产出就成为可能。“放管服”是针对隐性的行政成本,全流程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本质上仍然是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一旦经济主体的负重下降,那么,效率的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纲举才能目张。本轮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财政政策趋向积极,并且是更为科学的积极。在新经济的大背景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微观主体,是企业家精神。宏观调控政策和政策组合是构建“六稳”的制度环境,培植发挥微观主体作用的土壤,去除不必要的约束和限制,进一步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基于此,这次宏观调控确实不一样。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