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 基层这现象值得警惕

2019-04-15 17:01:45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岛叔说]“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基层这现象值得警惕

先说一件岛叔老家的事。

这几年,岛叔的家乡变化很大。村干部花了大力气,高标准地把十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好了,还把河道修葺一新,新建了几个小公园,俨然是个美丽乡村。岛叔每次回家,对比过去,甚是感慨。

满以为乡亲们会和岛叔的感受一样,可结果让人意外。对村庄的变化,老乡似乎并不领情,对村干部所为很不屑,甚至还满腹怨气。村干部呢?也很气愤,累死累活却得不到乡亲的承认。

一句话,“群众无感、干部不满”。

现象

岛叔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

有一次,扶贫干部陪岛叔访谈当地一家贫困户(单身汉),到了后,贫困户家中之脏乱令人震惊,几乎没有落脚之处。旁边的扶贫干部很不好意思,拿起扫把帮贫困户打扫,边扫边发牢骚:“你怎么能这样呢,政府帮你,你也要争气啊。”但他只在一边笑,很是无所谓的样子。

说实话,岛叔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扶贫干部干工作可真是任劳任怨,但也几乎每一个都或多或少体会过“寒心”的滋味。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前几年某地发生水灾,当时就出现了干部救灾、群众在一边看的情况。曾几何时,动员群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常规”,为什么现在变成了政府包办?大家都在感慨,如今的基层治理怎么了?

按常规,正常的基层治理行为,要么是群众和干部都满意,比如福利分配;要么顶多群众和干部一方不满意。现如今,干部和群众都不满意的情况为何如此普遍?

不少基层干部感叹,现如今,政府连做好事都会做出矛盾来,真是令人费解。

基层调研一幕:扶贫干部帮贫困户打扫卫生

基层调研一幕:扶贫干部帮贫困户打扫卫生

群众

费解之后呢,能怪群众么?

似乎是怪不上的。

毛主席早就说过,做任何工作,群众都有先进的、中间的和落后的三部分。这本是规律。那时候,还可以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把群众团结起来。

现在的问题在于,经过20年的高速城市化后,很多村庄都已是空心村,群众之间的社会关联已经大大弱化。再加上随着市场转型的快速推进,客观上农村也出现了群体、利益乃至于阶层的分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时候,想像以前一样,村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做自己的事,其实已经很困难了。

现在,群众不再是简单的政治标签,也不是一个单一身份的群体,而是能动者的集合体。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每一个人都想自己的权益得到尊重,与此同时,义务意识却不见得增强。据岛叔观察,甚至还有明显弱化。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自从农业税费免除以后,农民基本上不再承担对国家的义务,各种权利也在不断增加。这当然是国家的进步,让农民享受改革红利。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治理者很难用单一的话语和框架展开行动。直白一点就是,试图用“顾大局”来说服群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人们很难再形成集体行动。这又反过来增加了基层干部组织动员群众的难度,基层干部甚至不知道“群众”在哪里了……

家乡修路的时候,岛叔就曾亲身经历过一次。为了重新规划村庄,也为了降低工程量,村干部想让公路改线,从岛叔家族的祖屋门口过。这涉及到几十户,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大部分在家的老人都不同意,或是怕破坏风水,或是怕地盘被占;少部分中年人同意,觉得这样可以顺便改善祖屋的环境,未尝不可。

但麻烦的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在村,老人又做不了主,家族里根本就没有“主事”的,村干部找谁去商量呢?结果,开户主会的时候,参加会议的都是老人,并且还不齐全。虽然私底下大家都不同意,但没人愿意公开出头反对。不同意当然就是默许了——那就签字吧……

结果可想而知,路是修通了,群众却不满意,后续还有无尽的麻烦,比如补偿问题。

家族不断有长辈打来电话问:“德文,村里是不是拿了钱放你这里了?”我说没有啊。但家族里的很多人都不信,说“怎么会呢?地都被他们占了,哪有那么傻的?”天地良心,家族里有几家猪栏被拆了,是补偿了一些钱的;至于公地,村里确实没说法啊。

干部

这能怪村干部吗?

他们也冤枉,也身不由己。村里修路,资金本来就是个问题,况且占的又不是私人的地。不过村里还是承诺了,会在祖屋修缮的时候争取项目作为补偿。

税费改革后,作为基层治理主体的乡村两级组织开始转型,其中根本的变化是失去了财政自主性,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并且,上级政府通过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等制度设计,剥夺了乡村两级组织的财政权。

自此以后,基层组织逐步“悬浮”于乡村社会,治理行为具有鲜明的“眼光向上”的特征。简言之,基层治理者失去了自主性,成了单纯的政策执行者。

雪上加霜的是,基层组织不仅丧失了财政等治理资源,还在响应上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进一步弱化了治理职能。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很难再说自己是“治理者”,而是“服务者”。

结果就是,不仅是上级,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还是在基层自由裁量权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出现的。

其次,干部其实已经不知道怎么跟群众打交道了。熟悉基层的人都知道,群众工作是一项实践艺术,得长期浸淫其中才行。但客观上,当前已经失去了让干部真正下沉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条件。

一方面,没什么事需要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过去,税费征收、计划生育,哪一件事不得跟群众打交道。而今,即便有了“硬杠杠”的行政任务,也无需和所有群众打交道。一旦这种“可选择性”出现,基层工作就会向讲策略、讲特殊等角度去考量。

比如,有上访户,那就想尽办法解决其特殊情况;有“钉子户”,那就想尽办法找“突破口”摆平;哪怕是对待贫困户,那也是一项个别的、阶段性的工作,犯不着建立长期关联。

另一方面,上级的各种要求,实际上也增加了基层干部接触群众的难度。这些年基层行政的“规范化”过程,催生了大量的办公室业务,很多乡镇干部坦言“下不去了”。甚至于,很多地方连村干部也卷入其中。

比如,很多地方搞一个便民服务中心,让村干部坐班,以为这才是“服务”。殊不知,很多中西部地区的村干部反应,坐班以后反而和群众生分了——连群众都说,坐在哪里,还真把自己当干部了,何必呢?

症结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恐怕是我们对基层治理存在太多的误解。

误解一:庸俗化理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的政府从来没有将为人民服务庸俗化地理解为市场关系中的“服务”。这两种“服务”的意义是不同的。

为人民服务是一项政治原则,并不能等同于具体的行政过程。我们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主要是从政治要求来说的;而行政过程有其科学性,不能简单地用政治原则和行政价值来代替。

再有,人民群众是一个需要分析的复数,不是任人摆布的单一“符号”。尤其是在当前的基层治理环境中,为人民服务应是为群众的整体利益服务。

但很奇妙的是,过去一些年来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改革,将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服务”融合,进而出现了“群众”以服务对象自居,要求基层干部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无私服务”的画面。这种错位,造成了干群关系的扭曲:干部是可以无私,可那是为“人民”服务啊;一旦群众以“雇主”的心态要求干部时,不仅群众会面临期望过高的窘境,干部也会觉得很是不适。

误解二:基层治理中老好人主义泛滥。只要群众有要求,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总是无原则地满足,什么都“兜底”。这会出现什么问题?

岛叔前段时间受某市房管部门的邀请,调研了该市的物业管理情况。有一个数据令人吃惊:全市三分之一的小区物业费是政府兜底的,尤其是还建房小区和老旧小区。该市准备制定一个包括还建小区在内的物业管理办法,岛叔建议既然是物业费,“收不收是一回事,收多收少又是另一回事”,结果受到绝大多数区级物业管理部门的反对,觉得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言下之意,政府还是得承担这些小区的物业费。

在跟一个还建小区的社区书记访谈,岛叔问,要是开始收物业费得等多长时间?这位书记不假思索地说,至少20年。也就是说,政府至少得兜底一代人。

这种老好人主义,甚至还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那么多群众争当贫困户?就是因为贫困户的一切都被兜底了,利益实在太大。

本质上来说,老好人主义就是不担当、不作为的形式主义的表现——遇到问题不想办法解决,而总是想着通过“收买”来化解矛盾。殊不知,越是如此,矛盾积累得就越多。贫困户的诉求是解决了,那还有更多的非贫困户呢?

误解三:泛政治化。现如今,上级各部门在下达任务时,都要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要求基层配备足够的力量去完成任务。但问题是,基层哪来的三头六臂?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政治任务,那不形式主义还能怎么办?

事实上,绝大多数任务对于基层而言,应该是常规性的,犯不着短、平、快,否则治理效果会适得其反。从政策执行的科学性来说,没有差别就没有政策,当事事都重大时,也就意味着事事都不重要。

久而久之,基层干部逐渐变得疲惫不堪,群众看在眼里也只会“无感”而已了。

来源:侠客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