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首次亮相

2019-03-26 23:31:10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首次亮相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下面来关注央视新闻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制作的独家系列报道《守护布达拉宫千年珍宝》。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丰富,是重要的文史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今年开始,国家将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一起来看记者的全纪录。

央视记者陈琴说,现在我们是来到了布达拉宫白宫的第七层,这里也是古籍文献普查的现场,当然也是他们的一个文物库房。那么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也是走进了他们的普查现场。这里也是布宫的一个很传统的建筑,一层又一层。现在我们来到第四道门,我们走进来看一下,这就是现场普查的情况。

在这里我们看见墙壁的四周有很多这样的大的木柜子,我们看到这些经书,都是这次要普查的吗?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对对,都是要普查的。2001函,这个就是我们的文物编号。

布达拉宫是重要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工作人员正在对2800多函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包括登录、称重、照相、编号等十几项内容,相当于每函古籍都有了身份证。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以前做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藏文做的登记,然后这次我们第一个是数字化、现代化,电脑拍照,以后我们要建立数据库的。

布达拉宫珍藏的4万多函古籍,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医药学、史学、戏剧、各种志书目录等,包括具有极高文物和文献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白张说,这种类似的(古籍)看过,但是真正能摸到今天是第一次。

其实,布达拉宫古籍的普查与保护,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因藏量大,种类多,普查难度相当大。与过去不同,这次大规模普查登录,是按照国家古籍文献普查标准进行。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白张说,第一个我们要了解它的藏量是多少,然后第二个就是古籍的破损程度也好,然后它的文物价值多少。然后第三个就是文献的参考价值,这三种方面来说我觉得普查的意义特别大。

从用藏汉两种文字信息登记,到检查是否有破损和残缺,再到每函古籍还要把封面、封底和中间的文本拍摄3到4张照片存档等等,所有的程序都十分严谨,因此普查登录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预计要花费十年的时间。

边巴洛桑说,我们的目的也是让这些古籍活起来,以后我们建立一个图书室也可以,图书库也可以,用现代化科技电脑的手段,让外面的人了解这些东西。

此次古籍保护,也是布达拉宫管理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包括可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四个部分。存放于布达拉宫多个殿堂和库房里的经书,将逐步以藏、汉双语信息数字化方式登录,而不再束之高阁。

而在布达拉宫的另一个殿堂,这些珍贵的古籍,封面装帧有精美的图画,用端庄整齐的乌金体写成,年代可以上溯到清代。今年3月,在布达拉宫生活了20多年的灯香师洛桑曲扎,和大家一起开始对这批古籍,进行除尘、登录、修补等。

布达拉宫殿堂管理科灯香组组长洛桑曲扎说,现在普查到的就是六世达赖喇嘛的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很珍贵,起码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时普查的时候很耐心、细心地去进行登记记录,因为这些我们工作人员努力做到最好,做到完美。

每一部经书在普查完成后,还以传统的梵夹装的形式,用包经布重新包装好。

布达拉宫管理处古籍文献专家索南航旦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层次的传承就依靠这种古籍文献,现在我们一个是整理编纂以后可能要出版,它这样的话那就是公诸于世,那对这个文化了解的人更多。

就像埃及金字塔之谜一样,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藏式宫殿群,是如何建造在海拔3700米的红山之上的?它有没有建筑图纸?

央视记者获批走进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首次用镜头记录了来自300多年前、珍贵的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

央视记者李朕说,欣赏布达拉宫有很多角度,而在雪城,尽在眼前的布达拉宫更显得雄伟,让人赞叹三百多年前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的伟大和智慧。有人说,布达拉宫是一座没有图纸的建筑,其实今天我们要揭秘的就是来自300多年前的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

存放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这份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是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在细腻厚实的画布上。从左向右,徐徐展开,左下角,寥寥几笔,勾勒出红山的图样。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5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之后,历经雷击和战火,主要剩下法王修行洞。直到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重建白宫。1694年,完成红宫修建。

图纸向右继续展开,只见44个醒目的红色小方块,它们代表着44根殿堂木柱,中间还有藏文书写的“措钦司西平措”,意思是西有寂圆满大殿,这就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宫殿西大殿了,面积725平方米。此外,石木结构的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都有相应的名字。

工作人员在布达拉宫古籍普查时,找到了当时红宫修建时的记载。320多年过去了,古代藏族建筑设计师们的智慧,依然令人赞叹,并且为布达拉宫古建筑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无论是建筑构造上的上窄下宽、高低错落,还是用色上的巧妙精细;红、白、黄、绿、蓝、黑等颜色,将布达拉宫装扮成一座色彩之城,取法自然、古韵悠悠!

为了守护好布达拉宫的千年珍宝,守护好独一无二的建筑群,在布达拉宫还有一些特别的工种,比如制作窗帘的裁缝、经书修复师、保卫消防安全的人员,他们默默无闻,通力合作,只为当好布达拉宫守护人。

为布达拉宫“遮风挡雨”的裁缝师仁青说,我叫仁青,到布达拉宫工作已经十六年了。我做的窗帘、还有香布这些,主要是为了更好保护古建筑,防止雨水侵蚀。

去修缮牦纛的时候,有点怕滑下去,戴上安全带就有了保障。

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来看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工作真是一种福气,这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所以我也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我的决心。

布达拉宫古籍修复中心负责人格桑曲吉说,我叫格桑曲吉,我在布宫工作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从事经书整理工作,在整理过程中,看到不少经书,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亟需抢救。

2017年我们正式成立古籍修复中心,我也加入进来,保护古籍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每修完一部经书,都挺有成就感,期待下一部。

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老专家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是布达拉官古籍守护人格桑曲吉。

拉萨消防救援支队布达拉宫消防中队副中队长缑旭飞说,我叫缑旭飞,是布达拉宫消防中队的副中队长,在我来到布达拉宫的1000多个日子里,每天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因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每天闭宫后,为了确保香炉和酥油灯完全熄灭,我们都要用手检查一遍香灰才放心。每次演练,200多米的距离,我们最快跑出了45秒,每快1秒,布达拉宫就更安全一分。我在布达拉宫,我是守护人!

来源:央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