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 我们汲取到哪些精神伟力

2019-01-20 01:33:00 信息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连日来,几则关于老一辈科学家的新闻陆续成为热点。1月14日,97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退休。他从医70多年,把近1.6万名肝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退休前每周仍坚持完成3台手术。1月16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3周岁,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隐姓埋名28年,连妻子都不知道他从事的是“这么高级的保密工作”。

人们敬仰老一辈科学家,不光是因为他们在年迈之际,依然竭尽所能地为科研事业发光发热,更因为他们在青年时代,放弃物质享受和安定的生活机会,把最美的青春投身于一条充满艰险、前途未卜的奋斗之路。于敏院士暮年的一番话震撼人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是何等的精神伟力,让老科学家云淡风轻地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不必回避的现实是,当代青年的生活条件、成长经历与老一辈科学家截然不同,老科学家生活的时代也远离了我们。当代科研工作者不必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业,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开局。但是,那种对待科研创新工作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精神,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创业者都适用。

欲成大事,先要立志。老科学家勤勉奋斗几十载的力量源泉,首先在于坚定不移的个人志向。明确个人志向,离不开浓烈的兴趣,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还是最忠诚的引路人。吴孟超从医学院毕业时,因为身高限制等原因,被分配到小儿科,但他坚持想做外科医生,并用自信和真诚打动了前来招聘的主考官。如果吴孟超当时不在事业抉择的十字路口拼一拼、搏一把,也许中国就会少一位卓越的肝胆外科领路人。

当代年轻人学习条件更优越,发展方向更多元,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兴趣”。考大学时,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大学毕业之际,也没有想明白自己应该从事怎样的工作。一些人选择事业方向时患得患失,什么行业“热”就想去什么行业,结果辜负了自己真实的本领与才干。年轻人树立远大抱负,理应具备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不人云亦云,认准了目标就坚定不移。

明确远大志向,才能有矢志不渝的责任与担当。很多老一辈科学家都是从细节处表达责任意识的。吴孟超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省钱”。每次手术缝合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把责任落实到终端,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该理解与贯彻的行事准则。

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凸显。前不久,刚刚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提出,将800万元奖金捐献出来,在家乡成立助学基金,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赞叹。面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于敏院士也始终婉拒,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起到了一定作用。老科学家“深藏功与名”,不是不在意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而是相比那些外在的物质结果,更注重内心的丰盈感和精神上的收获。

科研工作者在作出重大科学成就以后,理所应当享受相应的物质回报和名誉。老一辈科学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用汗水换来的物质财富捐赠出去,其高风亮节令人感佩。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的爱心慈善往往没有脱离科研教学事业,不管是热心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还是为科研资源添砖加瓦,都围绕着促进科研环境整体改善的目标,都灌注着为后来人铺路的期许。当代科研工作者通过努力创造个人财富完全值得骄傲,但不能因为过度追逐物质利益而迷失方向。

我们或许告别了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的创业环境,但奋斗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如今,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类型的创造性工作,都具备了更完善的基础环境,激励回报机制也更加健全。对年轻人来说,不必重复前辈人的荆棘路当然是好事。不过,不能因为道路的平坦、前途的光明,就放弃砥砺自我的机遇。须明白,抵达成功的彼岸没有捷径,贪图安逸者迟早会错过一整个时代。

 

原标题: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 我们汲取到哪些精神伟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