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2019-01-13 21:53:4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武汉1月12日电 题:“有高度”融合“有温度” “天下事”讲成“身边事”——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俞俭、梁建强

学生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上认真听讲(2018年5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没有座位的学生,挤满了走道,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也要把课听完……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授课时的常态。

  思政课程,何以受到学生“热捧”?成为“爆款”课程背后,《深度中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

  “打开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2018年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青年教师邹旭怡、刘兴花,在课堂上“碰撞”起了观点。

  这是《深度中国》课程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究竟应该是进城还是返乡’”授课中的一幕。

  台上,两位老师围绕“进城还是返乡”展开激烈辩论;台下,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发送“弹幕”观点、实时互动。

  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授课方式,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深度中国》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而类似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贯穿于课程始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介绍,课程结合的,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比如中美经贸摩擦、精准扶贫等。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

  每学期的十二次课,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不同主题,又推出了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

  “专题式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辩论式由两位老师分正方、反方共同主讲,对谈式则是三位或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在对谈中交流真知灼见。不拘一格,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授课教师李建国副教授说。

  《深度中国》课程还广泛“借智”,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课老师之外,还广邀校内外名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原校长丁烈云,以及武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都曾登上讲台。

  更有深度的内容、更有新意的表达,赢得了学生们的更多共鸣。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王孙超感慨:“课程回答了我们很多疑惑,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有的学生,原本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不易理解。《深度中国》课程希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授课教师闫帅说,“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细无声’。”

  “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丁健豪而言,精准扶贫,原本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

  听了《深度中国》课程:“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这一生动结合一线支教故事的专题内容,让他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以后我要争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李晶说,“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带来触动,课程的目的就实现了。”

  《深度中国》课程,同样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更多观察中国和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法。

  谈及民主问题,课程以部分西方国家的大选为例,直击“金元政治”的弊端,“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体现大多数人意愿,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这也让我们懂得要更加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更加明白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管理学院学生蔡嘉琪说。

  “大学时代,就像学生进入了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思政课,就是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阳光’‘水分’。”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邵新宇说,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离不开更有贴近性的载体。“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成为栋梁之材。思政教育,要不断探索将‘高度’与‘温度’结合,把‘天下事’更好地讲成‘身边事’,立德树人,打造‘有灵魂的卓越’。”

  “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当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思乡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莘莘学子。初冬时节,一学期的《深度中国》课程画上句点。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时事热点的讲解与分析中,《深度中国》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以及外部世界,引导学生“理解中囯、认同中国、振兴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

  “聆听课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在享受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理解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动化学院学生戴志伟说。

  “我们需要在未来保持这种关注国事的态度,将从这堂课中学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应用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践行,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马富为说。

  《深度中国》课程,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在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探讨(2018年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邵新宇介绍,学校正着力全面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深度中国》不仅是课程的创新,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政课改革探索。”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王艳玲说。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日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全省高校“五个思政”建设现场推进会。128所高校党委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参加会议,并观摩了《深度中国》课程教学演示。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只有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像《深度中国》课程一样,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