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光明日报:流量造假只会透支信誉

2019-01-03 01:34:51 信息来源:光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诚信建设万里行】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前不久,某流量艺人新专辑上线之后,短短一天时间内,就通过粉丝打榜,登上了美国iTunes榜单第一,该艺人新专辑的数据居然是排名第二的国际知名流行歌手Lady Gaga的几百倍……一时间,艺人数据造假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明星数据造假早已不是新鲜事,明星为了维持热度,获得更多商业价值,不惜买流量撑场面,几千万的粉丝都只是第一步。流量明星在数据造假上的开销很大,对于数据造假这件事,一个明星想要多少粉丝和评论,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过程令人瞠目,让人不禁感慨,流量艺人的数据造假结果“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1.产业链完善 造假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这些年来,流量造假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买微博热搜”“买粉丝”“买评论、转发、点赞”“打话题榜”“维护百度指数”等,已经是制造流量艺人的标配。数据虚假繁荣背后,都是艺人经纪公司在操盘。

在影视作品开播之前,导演一般会要求演员发微博宣传自己的戏。然而,不少导演对记者表示,请演员发微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导演郭靖宇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次他请一位参演了某戏的四线演员宣传这部即将播出的戏,没料到对方竟然回复他:“导演,我得问问公司这个月发微博还有没有指标。”郭靖宇一脸茫然:“发微博还需要什么指标,不就是编好几句话配个图,动手点点就发了吗?”后来这位演员道出了事实的真相:“我需要公司花钱维护数据,如果发出去转发量和评论数太低,不符合我们这类演员的身份。”

维护微博数据只是流量造假产业中的冰山一角。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随意就能搜到刷流量的店铺,加微信后询问发现,“微博热搜”“话题榜”等都是明码标价。“热搜进前三,4万元,热搜前10,3万元”……微博话题进入总榜前三,只需要花1万块钱左右就可以完成。而且店主告诉记者:“如果出现掉榜或是没有刷上热搜的情况,是不用付费的,最终按实际排名情况收费。”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不论是经纪公司还是艺人的粉丝,只要愿意花钱,流量和数据就会超乎想象。然而,在普通人看来,大多数用户和广告投放主并不知道一个流量艺人的水分,究竟是多少。因此,在流量失去信任的时候,“流量脱水”产业开始兴起。

2017年,艾漫数据开发的流量脱水功能上线,某“流量小生”社交平台显示的粉丝数为3074万,经过月度脱水后,粉丝总量为123万。据艾漫数据统计,近一年社交平台有关娱乐圈的讨论超过500亿条,其中有60%都是水军所为。这意味着,10条中有6条都是无意义的虚假数据。而创造这60%“水分”的用户,只占全部用户量的5%。“这样下去,专心做事情的人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位“数据脱水”开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2.粉丝不良心态 助推刷量野蛮生长

2018年以来,选秀节目漫天飞,粉丝也在这一波选秀浪潮中,为偶像消费着时间、精力还有金钱。从某男团出道的男歌手,发布了一条点击量超过1亿次的微博,但热门评论区却有大量相似账号的转发评论。前不久,共青团中央微博账号批评了该艺人流量造假的行为,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反而被大量粉丝霸占,其中也不乏粉丝雇佣水军发布大量控制舆论走向的评论。

一些粉丝不理智的行为,带来了畸形的饭圈文化,严重扰乱了中国影视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秩序。近年来,一批创意匮乏、诚意欠奉的影视剧因过度倚仗“流量明星”圈粉,利用饭圈做数据、造话题、炒热度,控评控场,而被观众和评论界广为诟病。

一段时间以来,粉丝的关注可以带来超高的身价、丰厚的回报,这也就成了整个演艺界不惜通过“刷流量”等手段博取眼球的内在动因。编剧汪海林说,“流量艺人默许甚至鼓励粉丝造假,已经在摧毁整个大众娱乐行业了。”然而,不仅是粉丝默许,就连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在默许刷量这件事。

在某电视节上,摘得“最具人气演员奖”的是一名“流量小花”,其主演的作品打败了《白鹿原》《情满四合院》《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优秀主流电视剧。一些粉丝不满该评选结果,去影视评分平台给该“流量小花”两年前主演的某电视剧打最低分1分。两天内,该作品的评分从4.6分被拉低至2.9分。对此,郭靖宇认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荒唐,平台居然也支持这样的粉丝集体刷评分行为,没有进行技术拦截。这样的做法是对作品的不公,也是对其他主创人员的不公。”

这些年来,中国的偶像产业刚刚兴起,经纪公司的管理服务意识相对不高,对粉丝的管控能力也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艺人经纪公司有专门对接粉丝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调动粉丝,有策划、有组织、有时间节点地运用粉丝进行刷流量、刷留言等活动。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粉丝自成团体,通过各种渠道为明星数据贴金。现在以公众投票形式进行的明星评选,大多成了粉丝的角力场,粉丝砸重金、耗费时间精力做出一份完美数据。然而,这场面子工程,粉丝们都乐在其中。正是这些粉丝的不良心态,才助使流量造假的野蛮生长。

3.不以流量论品质 好内容永远不会失灵

对于曾经风光的流量艺人来说,2018年的日子不太好过。

2017年,由某流量艺人主导的公司投资的大型古装电视剧“一鸣惊人”,仅一年过后,该艺人主演了某名导监制的剧情电影,然而,最终只获得了2400万元票房。某“流量小生”领衔主演的网剧作品,不仅在暑期档上映,而且还集齐了“大IP”和“高流量”两大制胜法宝,还有大导演操刀。可开播之后收视表现极为惨淡,口碑也直线下滑,令不少观众大呼失望。被称为某“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定情之作的某电视剧,更是被调侃成“暴击了观众”,收视和口碑双双扑街。

曾经,那些流量艺人们屡屡破坏行业规则,用“刷”出来的流量挤压着那些认真演戏、潜心创作的文艺人,驱逐着认真打磨、潜心创作的好作品。如今,靠流量艺人带动流量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流量艺人没有立得住的作品,终究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流量明星的价值正在断崖式下跌,好演员的春天正在到来。

对此,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马中骏在2018年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表示,“因为IP热,大家都来拍,这样效果并不会太好,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急功近利的现象,以为抓到一个“流量小生”,以为有了一个“大IP”就会成为爆款,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那些流量明星依靠传播数据造假,看似能够营造出“炙手可热”“流量小生”的幻象,也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会收获一定的名利,但终究如“梦幻泡影”,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自身成长,相反还会不断透支自己的信誉,最终被观众和时代抛弃。当下,随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市场和受众辨别能力不断增强,“IP+流量艺人”的模式已经失灵。事实证明,只有优秀的演员才能演绎好作品,只有潜心创作的艺人,才会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