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百姓书记”王伯祥

2018-12-26 00:17:06 信息来源:中国文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7.jpg

王伯祥,1943年2月出生,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他全力扶持和推广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他离任20多年被老百姓念念不忘,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

1986年以前,寿光还是有名的贫困县。寿南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也比较好,但寿北占全县面积近56%,却全是盐碱地。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草木不生,晒盐也不能晒,贯穿南北的弥河每到雨季就泛滥成灾,比起周围的县市区,寿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甚至有些人以外出乞讨为生。

我干县委书记,就得撑起寿光这个家,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回想当时,我主要干了三件事,也可以说是打了三场战役。

1989年,王伯祥在寿光蔬菜市场调研。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第一场战役是推进蔬菜产业化。

寿光南部种菜的历史非常悠久,明清时候蔬菜品种就达到40多种了。但那时候都是种园子,“一亩园,十亩田”,这是老百姓致富的途径,就算是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1983年大家一股脑地种白菜,2500万公斤全烂地里了。这说明,发展蔬菜得搞市场、搞流通。可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市场姓“资”还是姓“社”没有定论,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这个时候,我必须拍板。我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咱就大胆干、勇敢改,如果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一个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建成使用。后来,经过三次扩张,扩到600多亩。

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后,我就想,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就好了。正好,那个时候听说大连瓦房店的韩永山冬天不生炉子就能种出来黄瓜。我就派当时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去学这个技术。但当时韩师傅是连姐夫都不肯教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大老远跑去的外人。我跟王乐义说,给他优惠条件,不愁他不来!第三次,我们终于把韩师傅请到寿光来了。

那时候发展大棚菜,农民一没钱二没技术,难度非常大。村民听说要搞冬天不生炉子的大棚,说啥也不信。韩师傅一再保证没有问题,但始终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加上当时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一个大棚却要投入六七千元,就更没人愿意尝试了。

1991年,王伯祥(右)在蔬菜大棚。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当时正是玉米刚鼓苞的时候,毁青苗是要犯错误的。乐义拿不定主意,就打电话请示我。我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搞大棚试验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应该大胆干!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了再推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我就提出来,发动党员带头,头一年搞大棚,一切损失县里挺着。所幸17名党员搞了17个大棚全部试验成功,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3万元。

但是一人富不是富,我得让老百姓都富起来,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我们聘请韩永山当了县里的技术顾问,他和王乐义四年跑遍了寿光22个乡镇,640个村,建了20万个大棚,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第二场战役就是寿北开发。

由于自然原因,寿光南富北穷现象严重。我是从寿北农村走出来的,寿北的困境我很清楚。作为书记,我不能看着寿光近一半的人受穷,必须要开发寿北,让寿北人民也过上好日子。

当时,我和大伙儿一再调查、研究、座谈,大家都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这个地方还是有资源的,可以养虾、晒盐,从南边引过淡水来可以种棉花。寿北开发并不盲目,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只要因地制宜,把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老百姓就能吃上饭了。

1987年寿北开发建设场景。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1988年,王伯祥(左三)在盐场调研。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1986年,寿北会战持续了45天,我们发动了20万劳动力,修路筑坝,修沟渠,建了11万亩高标准台田,5万亩养虾池。类似这样规模的工程,我们连续干了五年,终于把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

第三场战役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

当时的寿光工业总产值,在潍坊12个县市中排倒数第三。现在大家都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但在当时,农业才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我觉得,在农业打牢的基础上,还是要走工业强县之路。

寿光的工业没怎么起步,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能见成效,很多人提醒我,摆弄工业企业风险太大,不要干。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县委的工作是给老百姓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错失了发展机遇,耽误了经济发展,我就是寿光的罪人。

那时候,推进企业发展和改革,转变观念非常重要。我带着70多人到南方先进的地方取经,配套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五年后,寿光不仅脱贫,而且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退休后的王伯祥。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寿光经济能够发展起来,是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接力跑”,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做的这一切,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之责、原有之意,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我只是给寿光的发展打了个底子。

我现在75岁了,早已退休在家,没事了就喜欢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一听说我去了,也总有人迎上来跟我打打招呼,给我讲讲自家的变化。这块当年的不毛之地,如今早已跻身全国百强县。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45亿公斤,农产品物流园日交易量最高可达到1500万公斤,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以说,寿光是一年一个样,2017年还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寿光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大棚。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现在的寿光市一角。图片由潍坊文明网提供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我获得了“改革先锋”奖。这个奖,是对我在寿光五年半县委书记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寿光人民从解决温饱到走上致富之路最大的褒奖。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基层干部群众的关心和鼓励。新时代条件好了,我希望,现在的年轻干部们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一片新天地,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好事实事。(王伯祥口述,魏小越、王春艳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