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张瑞敏:只有不断创业 才能无愧时代

2018-12-23 00:37: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6.jpg

   张瑞敏,1949年1月出生,山东莱州人,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改革先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顺应改革发展形势,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带领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改革先锋”获奖证书的时候,我汇报说:“感谢总书记,这不仅仅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所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鼓励。”总书记说:“这是党和政府对你们的肯定、期许和鞭策。”

   亲切关怀,殷殷重托。回想海尔集团34年创业创新历程,我心潮澎湃,体会至深。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我临危受命,沿着唯一一条通向工厂的泥路,踏入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衰败的大门。这一年,已经有三个厂长辞职了,我是第四任厂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电冰箱总厂破旧的车间与设备。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到任伊始,为了整顿生产秩序,我们制定了13条规章制度——《青岛电冰箱总厂劳动纪律管理规定》,贴在工厂四周的墙壁上。其中第10条规定是“不准在车间里大小便”。今天,很多人看到这些规定都会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但当时,恰恰是这些规定,让厂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4年,青岛电冰箱总厂13条管理规定。图片来源:齐鲁网

   也正是在那一年,青岛电冰箱总厂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全套设备和技术。我第一次到德国去考察,也第一次见识了真正的工厂。让我感到震撼的,不只是他们的自动化技术,还有他们工厂中多达1942条的标准,每个工人都异常认真,每个工位都力求尽善尽美。

   除了我们,当时还有两家企业与利勃海尔有合作,一家在武汉,一家在杭州。武汉那家后来被兼并了,杭州那家不知所踪。而我们是唯一一家逐条消化那1942条标准并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标准的企业。

1985年,张瑞敏(左二)与青岛电冰箱总厂领导班子成员研究总厂规划。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1985年,有用户反映我们工厂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我带人突击检查仓库,发现了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当时有人提议将这些冰箱低价卖给厂内员工,考虑再三,我仍旧决定——砸,而且是谁生产的谁来砸!于是我召集各部门开现场会,当着全厂职工的面,用一把大锤把那76台冰箱全部砸毁。当时物资紧缺,一台售价800多元的冰箱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多的工资,76台冰箱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之所以砸冰箱,其实不是为了砸冰箱,而是为了让员工树立“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如果我当时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其实就等于允许他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出来。

1988年12月,海尔拿下同行业全国质量评比金牌。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即将加入WTO,“狼来了”的声音甚嚣尘上,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灾难。1999年,海尔已经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我认为,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就像下棋与高手过招才能成为高手。“国门之内无名牌”,必须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一定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海尔先难后易,选择先进入欧美国家已经成熟的家电市场,走上一条海外创牌之路。这一年,海尔到美国设厂。

   当时外界的质疑声和压力很大,有媒体甚至出了一篇文章《提醒张瑞敏》。如今,在年轻一代的美国人眼中,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其实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正在成为美国的本土品牌。

   2000年,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我看到,网络使你无法自满,它可能使消费距离消亡到零。传统观念的连续性被打破,传统结构逐渐消亡,如果不能更新观念,无异于自我抛弃。

   在向日本学习管理经验时,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企业病”。一个企业在小的时候充满活力,等发展壮大后,随着组织架构一层又一层,和用户之间的墙越来越厚,企业内部官僚主义越来越重,最后企业就会缺乏竞争力。当时的海尔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改革。

   这是我对趋势的判断,但是很多时候,你知道方向没有问题,但到底该怎么走,还得在实践中探索。

现在的海尔董事局大楼。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海尔集团互联工厂智能制造。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2016年,海尔集团收购美国GEA时,张瑞敏发表讲话。图片由海尔集团提供

   2005年9月20日,我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首次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实现价值分享。这一次,我们“砸”向的是已然高耸的“海尔大厦”,“砸”掉的是海尔的中间层,“砸”碎的是海尔僵化的科层制。一“锤”之下,海尔的一个个部门变成了一家家小微企业,而它们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用户。

   2009年,我见到IBM前董事长兼CEO路易斯?郭士纳。我在纸上画出“倒三角”的组织架构图,还没开始说话,就见郭士纳眼睛一亮,他兴奋地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原来,他在任时也想进行类似的变革,因为风险太大而作罢。几十万人的组织,一旦乱了,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对海尔来讲,这也是一场极具危险的挑战。我们打破科层制,去掉了一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变成一个创业平台。但如果不去掉这一万多人,那整个八万人的生存可能就有问题了。

  2018年3月7日,张瑞敏在哈佛商学院演讲。图片来源:齐鲁网

   今天,海尔已发展成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连续九年蝉联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的变迁,浓缩了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不断改革突破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蜕变升级的过程。而这个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改革开放赋予每个人勇气,让每个人把活力充分发挥出来,是改革开放给了海尔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海尔集团。我们正在全世界率先探索物联网生态模式,希望能够率先实现物联网的引爆,创出世界级的物联网模式,实现中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由学习模仿到引领世界。

   我始终认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很多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正是在这些企业的推动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即便曾经拥有再大的辉煌,企业也不能一味守业,只有不断创业,才能持续发展,要始终“自以为非”,而不是自以为是。改革开放日新月异,我们企业要不断接受新观念、战胜自我,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张瑞敏口述,敏娴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