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关键节点访华,“另一个安倍”不能不提

2018-10-27 18:50:3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安倍终于来了。12年前第一次来到北京时,他刚刚成为日本最年轻的首相,如今的他已成功连任自民党总裁,并有望成为日本历史上任期最久的首相。

时隔7年,日本首相终于完成正式访华的心愿,在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0年的关键时间节点,安倍这段旅程从开始之初,就已注定并不平凡。然而,除了安倍晋三,还有一个人的身影贯穿始终,功不可没。

 

“羽田机场晴空万里。已经有七年没正式访问中国了。虽然中日间存在着种种的问题,但也正因此,我们之间才更应该敞开心扉,坦率地交谈。借此次机会,我想把日中关系推进到新的阶段。”

当地时间25日下午12时44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乘专机启程前往中国访问。临行前,他发了这样一条推特,感慨颇深。

自抵达北京以后,安倍连续参加多场“重量级”活动,包括刚下飞机出席的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

事实上,安倍晋三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渊源颇深,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78年,时任日本内阁官方长官安倍晋太郎肩负重任,力排众议,积极推动中日缔约,并直接参与条约拟定。恰巧,他就是安倍晋三的父亲。

今天,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就跟小伙伴们说说这段往事。

晋三之父

安倍晋太郎出生于1924年,是二战结束后著名日本政治家,曾任内阁官房长官、外务大臣、自民党干事长等要职。其父安倍宽是二战前著名的反战议员,因反对东条英机的军国主义行径,被称为日本政界“有骨气的政治家”。

但安倍晋太郎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他出生85天时,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回到山口县,终身没有见过母亲。1946年父亲因骨癌病逝时,晋太郎尚在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学习,依靠亲戚接济才完成了学业。

受到父亲的影响,晋太郎早早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194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去日本全国性大媒体——每日新闻社求职,面试官问他:“你一生中最大的目标是什么?”晋太郎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和平主义政治家。

这样的政治观点与其岳父、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可谓是背道而驰。岸信介是姿态强硬的右翼政治家,也是二战日本甲级战犯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强行通过新日美安保条约,引发日本国内怒火,最终以辞职收场。

尽管晋太郎一直担任岸信介的秘书,但他不愿生活在岳父的政治阴影下,因此在决定参选议员时,差点选择离婚来对选民宣示立场。

晋太郎与岸信介最大的不同,就是外交立场迥异。1957年岸信介上台后,改变了鸠山一郎、石桥两届内阁重视对华关系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活动,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坚持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而晋太郎则为日本外交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他倡导的“创造性外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前所长高洪告诉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在对华关系上,安倍晋太郎也是有着足够的好感和关心。他曾明确提出,“中国终究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国家。与一个人口十亿以上的国家保持稳定的关系,不仅对于日本,乃至对于亚洲都是重要的。”

缔约之争

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都经历着不平凡的变革,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在各个方向打开了不少新局面。1972年9月,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作出了“先复交、再缔约”两步走的安排。

在这一时期,安倍晋太郎等一批日本政治家开始关注中国,并潜心修补中日关系,为缔约做前期准备。

1974年,两国把缔约问题提上了日程,但缔约谈判却经历了十分艰难的历史过程。由于中日各自国内因素,缔约谈判实际上一度中断。

1976年底,福田赳夫出任首相,他托人向中国传达了“尽早举行签订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的意愿。邓小平回应说:“其实这样的事只要一秒钟就解决了,不要很多时间。所谓一秒钟,就是两个字——签订。”

尽管当时缔约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仍持坚决否定态度。当时,时任外相园田直来北京沟通,日本右翼分子威胁要杀害他,其极端手段可见一斑。

1977年11月,安倍晋太郎被委以重任,出任内阁官房长官,其中一项关键任务就是说服反对缔约的右派。晋太郎在右翼势力间来往游说,破费思量。

1978年7月21日,中日谈判正式开启。时值盛夏,外面骄阳似火,谈判厅内的政治温度同样很高。双方都抱着早日达成一致的强烈愿望,谈判加紧进行,但在具体的案文表述上还是费尽周折。

此后的22天中,双方举行了16场会谈,紧锣密鼓,短兵相接,但双方都努力扩大共识。邓小平曾指出,“要力求达成协议,中断和破裂对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不利。同时也要做好达不成的思想准备。”

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中国全国人大和日本国会分别审批通过后,10月23日,邓小平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仪式。

历时6年筹备,中日终于缔约。

传承之钵

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后,世界为之侧目,重要功臣安倍晋太郎在日本政坛声名鹊起。1982年,他被任命为中曾根康弘内阁的外相,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次子安倍晋三正式步入仕途。

当时,安倍晋三在东京八重洲总公司出口部工作,每年负责几十亿日元的项目。但晋太郎让儿子辞掉工作,来外务省当自己的秘书,满怀对他的期望与栽培之意。

于是,安倍晋三开启了外相秘书的生涯,频繁随父亲出访世界各地,“父亲外访39次,我随行了20次”。

 

这一时期,安倍晋太郎推动胡耀邦访日,随同中曾根康弘访华,并保持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安倍晋三则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理解父亲的外交方式。

在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时,安倍晋三曾提到,“30多年前,李总理还是二十几岁青年的时候,曾经作为中国青年访日团的副团长第一次访问日本,我父亲举行欢迎宴会,宴请代表团。我作为父亲的秘书也参加了这一次宴会,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李总理。那时,我也是一个青年。”

中日缔约后,安倍晋太郎还推动日本政府开展对华援助(ODA),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8年,日本为对华ODA提供了3万多亿日元(约300多亿美元),最高峰时占到了外部援助的80%以上。

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ODA款项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于建设一大批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占用资金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中日友好医院、中日环境中心等,也都是由日本的无偿资金援助建设的。

近距离观察父亲的外交方式,对安倍晋三有着深切影响,给他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样板。安倍晋三的母亲洋子曾表示,他的政治理念更像父亲晋太郎。

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当选首相,就任仅12天就对中国展开“破冰之旅”,打破了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造成的外交僵局,收获日本国内不少掌声。安倍还主动表示将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并多次就日军战争罪行道歉,称日本人已“将这些教训牢记在心”。

不过后来的闹剧,小伙伴们也都知道了,《环球时报》评价那一段时间日本对华关系的反转为:“挺滑稽的一件事”。

安倍之意

一段时间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波折,但最近一年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持续改善,逐渐步入正常轨道,面临改善发展的重要机遇。

去年,安倍晋三许下4个愿望:年内恢复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实现李克强总理访日、希望2018年访华、邀请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下半年访日,从而全面恢复中日两国高层互访机制。

如今,安倍晋三在中日缔约40周年的重要节点得以访华,不仅实现了他的第3个愿望,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父辈的和平主义理念。

此次安倍来华,随访的还有超过500多位企业界精英。26日上午,两国举行了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其间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

正如前文所述,安倍晋三赴华前在推特中提到,愿将中日关系提升至“新阶段”。

高洪告诉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这个“新”字用得很巧,相对于“旧”,其间含义一言难尽。简单地说,两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共识,确认互为合作伙伴,在具有很高互补性的经贸、科技和第三方合作市场方面携手向前走,在取得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竞争转为共赢。

不过,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看来,中日关系如欲致远,必先行稳。

从经济领域看,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调整期,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过程中贸易投资增长放缓,债务问题和货币利率风险增大,不论是谁在这样的背景下都难以独善其身。

从军事安全领域看,现存两国领海、岛屿、防空识别区等争端难以短期彻底解决的情况下,两国已经就避免出现偶发性冲突建立“海空联络机制”进行了长期努力。

中日之间的确横亘着众多问题,曾经阻碍中日关系深化的敏感问题今后仍有可能激化。

作为身系亿万国民重托的政治家,安倍应该超越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在中日缔约40周年之际登高望远,去探索两国之间可持续的、不轻易受第三方和突发因素左右的稳定信赖关系。

未来的中日关系,安倍将其形容为一艘大船,颇有风雨同舟的画面感——“与中方一道共同努力,使友好合作发展的航船向前,再向前。”25日下午,安倍在人民大会堂演讲时如是说。

从安倍晋太郎到安倍晋三,40年间,日本对华关系的态度曾数度被推到波峰,也屡屡跌回到波谷。如今,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安倍政府终于转舵与中国相向而行,中日共同完成了40年历史的穿越,开创了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