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京出实招推动城市功能修补更新

2018-08-27 20:00:1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日前,北京提出到2020年,将实施近200亿元资金的项目,大幅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攻克空间资源缺乏的问题,补上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化解这个区域的民生痛点。在着力解决好群众急事、难事、眼前事的同时,又兼顾长远,为地区未来功能优化调整打好基础。

  26所幼儿园和中小学、1.3万个学位、数千个停车位……对于生活在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居民来讲,一大波全方位优化提升公共服务的“大礼包”已经在路上。

  日前,北京市发布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将实施近200亿元资金的项目,让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推动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和大型社区民生改善,使其成为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现状

  上班路上有烦恼

  早晨6时半,在5号线天通苑北站地铁站,李慧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待着踏上通往市中心的地铁。

  除了周末,李慧每天都要这样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单程就需要90分钟,而这几乎是多数天通苑居民生活的写照——在城区繁华地段工作,在郊区居住,每天将大量精力消耗在“舟车劳顿”的通勤上。“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成为天通苑上班族的共同感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问题的形成既有规划理念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也有超预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自1998年前后北京在该地区启动大型保障房项目建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由于周边毗邻中关村科学城以及租住成本较低等因素,该地区人口快速集聚,截至目前,现常住人口约86.3万人,接近东城区的人口总量。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职住不平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纷纷出现,形成了晚上“睡城”、白天“堵城”的局面,居民意见不小。

  根据2017年9月份大数据监测数据看,该区域拥堵时间长,早晚高峰比全市平均早1小时,全天拥堵时间也比较长。全市地铁站进站客流量排行前十的地铁站有7个处在该区域。回龙观地区居住的人口,80%左右就业地分布在上地、中关村、望京、CBD、三元桥等区域;天通苑地区居住的人口,85%就业地分布在立水桥、北苑、亚运村、CBD、望京、三元桥、中关村、上地等区域。

  虽然人口高度集中,但该地区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却很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本地区的孩子不愿意在那儿上学,许多孩子跑到中心城上学。人们平时老说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交通拥堵,除了上班族潮汐现象之外,还有大量的学生也是早出晚归。另外,整个回龙观、天通苑地区63平方公里,只有两座消防站,按照接警必须在5分钟之内到达现场的要求,显然存在不小的缺口。

  举措

  补上空间资源缺口

  针对百姓反映的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组织深入调研,全面摸清情况,梳理出这个地区的三大类问题:第一大类,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缺口大,不均衡。第二大类,交通基础设施缺乏系统性,对外的连通差。第三大类,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低,不完善。

  《计划》对诸多民生问题,尤其是居民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路网建设、交通、供水排水和供电等方面的问题,逐一予以回应,提出了公共服务、交通治理、基础设施、社区治理四大领域17项具体任务97个正式项目。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认为,教育学位的缺口、基层卫生服务站的缺口、服务中心的缺口、消防站的缺口、派出所的缺口,这里面实质上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空间资源的匮乏,现在要想在这一地区找地儿,建学校、建消防站、建派出所、建街道办事处都很难找到建设用地。

  “空间资源缺口是我们下一步要集中力量攻克的。”王强表示。针对用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局面,甚至在天通苑地区已没有土地的现实矛盾,《计划》按照整合资源、深度挖潜、高效利用、均衡布局、跨区统筹的路径,加快推进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投用。

  “为解决空间资源缺乏的问题,首先要盘活现有公共设施资源,还规划公共设施本来功能,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如天通中苑G区文化中心、新建体育馆、天北卫生服务中心等;其次是挖潜地区闲置空间资源,推动地区空置房合理利用,增加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以及社区图书馆、活动室、志愿者工作站等社区配套功能;此外,还要统筹周边地区资源,实现区域公共设施共享共用,如利用绿色产业用地建设体育设施、适当扩大东小口规划教育设施规模、加快实施北七家镇歇甲庄一级开发项目等方式,补充天通苑地区的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缺口。”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王玮表示。

  交通拥堵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北京市交通委发展计划处处长高增华表示,将坚持公交优先,鼓励绿色出行,建设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规划区域慢行系统,引导出行结构和出行方式转变。加快启动北清路和安立路“一纵一横”快速化提级改造、加快完善定泗路、北苑东路等“五通五畅”的骨干路网架构,系统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疏通北郊农场桥、林萃路五星啤酒厂等堵点断点,加强停车管理,实现交通有序好转,有效缓解区域交通拥堵。

  转变

  从抓增长到补短板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短短三年时间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对此,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态度乐观:“三年行动计划不应简单看成一个项目,而应放到中国城市治理深刻转型这个大的背景下去看,可谓是水到渠成。”

  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中,推动和容纳增长曾经是城市的主要功能,随着城市治理从单纯重发展和重建设的阶段,向城市建设、管理并重的阶段转变,日益体现出服务型治理的特征,需要整体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能力。尤其北京已经进入减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对建成空间开展“城市修补”,在城市更新中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抓增长’到‘补短板’,正是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便利性、宜居性的需要。”董文勇认为。

  “此次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达195.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约155.8亿元,计划实施97个正式项目和一批储备项目,涵盖了这个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任务,通过这些项目的加快落地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个区域的民生痛点问题。”王强介绍。

  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群众的急事、难事、眼前事,同时又要兼顾长远,为地区未来功能优化调整打好基础。譬如打通陈营东桥、接收回购投用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自行车专用路,将加快实施,限期建设和完成;一些需要逐步推进予以解决的,譬如交通路网、雨污分流工程,跨区域做好成本、规划统筹等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由易到难,攻坚克难,有序推进。

  记者获悉,为保障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取得实效,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施、资金、政策、组织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保障。实施方面,所有任务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目标、任务、时间、步骤、责任”一体落实的“路线图”,狠抓落实;资金方面,市级也将加大对这个区域的政策倾斜,提高市级资金支持比例,还将综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本市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流程办理相关手续;组织方面,建立了市领导亲自挂帅,市、区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调度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