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国33天超长高温预警“下线”

2018-08-24 00:44:46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入夏以来,蓄力已久的高温似乎终于识趣了一回——8月16日末伏第一天,高温势力范围缩减不少,中央气象台连续33天(7月14日至8月15日)的超长高温预警终于告一段落。那么,今年夏天到底有多“火”?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爽秋离我们还有多远?

  截至8月15日,今年省会级城市高温日数排名第一的是重庆(44天),其次为西安(41天)、杭州(38天)和南昌(37天)。多数城市的高温日数比常年全年高温日数偏多10天以上,其中,西安和天津比常年全年分别偏多19天和19.9天。受持续高温影响,多地电网负荷屡创历史新高。

  东北、华北高温不仅来得早,极端性也强,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5月份,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等地的最高气温就已经超过40℃,局地超过42℃。6月下旬,京津冀地区普遍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56个气象站最高气温超过40℃。7月28日至8月4日,辽宁出现了自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闷热天气,在该省6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中,有33个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同时,中东部高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7月14日至8月15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其中,7月20日35℃以上高温面积达159.8万平方公里,涉及18个省(区、市),38℃以上高温面积达13.4万平方公里。

  地球的热量源于太阳,按照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今年的高温日数排行也能看出,排行数一数二的重庆和西安,都并非是纬度很低的城市。尤其是西安,作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城市,高温日数排行却名列前茅,可见气温并非完全服从纬度越低温度越高的规律。

  气象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出现高温天气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处于中低纬度,有较多的太阳辐射;二是经常处在高压控制之下,多晴天,风力较小;三是处于海拔较低的平原、盆地或浅谷中,热量不易散发。

  譬如,重庆和西安的高温日数多,一方面是受高压系统控制,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地形。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不仅冷空气难以翻越秦岭大巴山,台风也很难影响到重庆,所以在这里高温才能“割据一方”。而西安处于渭河河谷关中平原地带,地理位置造成下沉气流强,有助于增温。这种盆地地形容易聚热,但散热相对较慢,因此比周围地区更容易出现持续高温。

  再看今年的天气形势,5月份、6月份出现的北方高温主要受到大陆高压脊控制,在此情况下,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干燥,因此大气通透性很强,太阳辐射容易到达地面,辐射升温非常明显。尤其中午前后,频繁出现气温较高的情况,有时甚至达到40℃;但此时早晚温差大,空气湿度较小,人的体感并不是很热。

  而到7月份,随着副热带高压向北推移,南北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都为副热带高压,其控制区域水汽相对充足,空气湿度大,体感温度高,人们多感到闷热潮湿。7月14日至8月15日高温过程中,前期副热带高压偏南,南方高温发展;7月下旬后,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的缘故,东北南部、华北高温发展,辽宁、吉林多地出现了历史极端高温天气。因此,很多此时去东北避暑的南方人并没有体验到东北地区该有的凉爽,而是感觉从一间桑拿房走到了另一间桑拿房。

  饱受今夏酷热之苦的网友都在盼望着秋天的到来。近期受冷空气影响,北方一些城市早晚已能察觉出秋日的丝丝凉意。那么,离真正的秋天到来还有多远?专家表示,气象学上通常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的开始时间定为秋季开始。从常年平均气温来看,8月份能进入气象意义秋季的也只有西北和东北少数城市,我国大部分地区还需要等到9月份才能进入秋季。而华南沿海和海南,则要等到11月份甚至12月份才能入秋。目前来看,近期的几股冷空气有可能推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一带入秋,但南方的小伙伴还要多等待一些时日。

  一般8月中下旬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在南方,夏秋交替之际,副热带高压开始南退、东撤,由于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副热带高压有时可能会短暂的西伸北抬,再次控制到我国东部地区,使得高温重现,民间称之为“秋老虎”。因此,防御高温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记者 郭静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