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解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宁夏实践

2018-08-21 02:47:38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银川8月19日电题:繁荣发展的制度优势——解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宁夏实践

  开栏的话: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这开启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一生动实践,开启了宁夏各族人民栉风沐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新征途。

  60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守望相助,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各个领域、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宁夏各族干部群众正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共谱塞上发展新篇章。

  即日起,新华社将开辟“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栏目,陆续播发稿件,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显著成就。

  新华社记者张亮

  孟秋时节,贺兰山下绿洲千里,黄河两岸稻菽浪涌,六盘山间草木葱茏,祖国西北塞上大地一片生机盎然。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施行开启了宁夏繁荣发展的新纪元。60年一甲子,勤劳的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宁夏呈现在世人眼前。

  开创先河 坚定不移阔步行

  宁夏同心县城南,古朴典雅的同心清真大寺被一片绿柳古柏围绕,显得幽静祥和。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寺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

  1936年6月,西征红军到达宁夏豫旺县(今同心县),解放豫旺全境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年10月20日至22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召开。全县300多名各界代表欢聚一堂,讨论通过了《新土地法》《新婚姻法》《减租减息条例》等法规,并选举了县政府领导人员。

  长期研究这段红色历史的党史专家杨文元说:“虽然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存在时间很短,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的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

  22年后的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宁夏各族人民坚定跟党走,开启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60年来,宁夏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宁夏始终把法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途径,共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等166件地方性法规,批准地方性法规76件,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

  宁夏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据介绍,60年来,自治区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都保障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在市、县党政正职中也保障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同时,宁夏通过“走出去”“选上来”“沉下去”,有计划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锻炼。目前宁夏少数民族干部比例稳步提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比例基本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一致。

  共建共享 塞上大地展新颜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60年来,塞上大地沧桑巨变,一组组经济数据、一个个民生政策、一张张百姓笑脸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好的注脚。

  1958年自治区成立伊始,宁夏是全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农业粮食产量不足70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8亿元。60年来,宁夏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7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达3453亿元,是1958年的1053倍。工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0.4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368万吨,人均543公斤,居全国前列。

  不单单是数量上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把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工业产业迈向高端,枸杞、酿酒葡萄、滩羊、供港蔬菜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让各族群众共享美好生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心。1958年,宁夏大多数百姓生活在贫困中。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到西部大开发、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精准脱贫攻坚战,宁夏各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贫穷的泥淖,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因生态移民政策,回族群众马玉花2012年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到黄河边的平罗县,她的命运由此改变。如今她在村口的扶贫车间里织手套成为“蓝领工人”,孩子在村幼儿园上学,工作顾家两不误。马玉花说:“稳定的工作让我心安,再也不用过靠天吃饭的日子了。”

  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开发,宁夏贫困人口从1982年的近12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如今宁夏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3.4万元,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领域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团结进步 各族群众一家亲

  60年来,宁夏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983年起连续35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多年坚持开展“滴灌式”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已成为宁夏一张亮丽的名片。

  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退休老人王菊茹除了自己的女儿,这些年她先后多了蒙古族儿子巴特尔、柯尔克孜族女儿古丽巴努尔、维吾尔族女儿夏伊达和热娜。“我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遇上节假日,孩子们有空就回来一起吃饭团圆。”王菊茹说。2015年起,共享社区和北方民族大学开启“结亲互助”活动,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和当地回汉各族群众组成大家庭,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是宁夏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宁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宁夏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普遍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常识和民族理论常识教育。在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小学,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次民族团结征文活动、一场民族知识竞赛,各班定期召开“各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队会。

  回族青年李潇见义勇为身负重伤仍与歹徒搏斗,回族护士虎蕊把无人看护的汉族老人接回家照料多年……这样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在塞上大地不胜枚举,广为传颂。宁夏通过模范表彰大会和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弘扬民族团结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如今的宁夏,各族群众共庆节日,婚丧嫁娶互相走动,同住一栋楼,共上一所学,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已经深深植根民众的心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