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40年记忆】一把鹅毛扇勾起的回忆

2018-08-19 06:37:43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网络图)

  最近在清理杂间时,从一堆捆绑的杂物里发现了一把鹅毛扇。记得这把扇子是我上高中时,家里好不容易买到的。那时扇子有很多,有巴蕉扇、折叠纸扇,还有竹扇等,唯独鹅毛扇少,价格相对也高一些。

  在那个时候,一般人家里没有电扇,更没有见过空调,扇子是夏天唯一可以用来让人凉快的工具。鹅毛扇轻、风力大,在家中只有我父亲能“享受”这把扇子。父亲不用时,我们几个小孩才能轮流用它扇一扇。

  扇扇子,加快了皮肤表面的热量挥发,达到降温目的,但扇一会就累,就得停一下,一停又热起来,睡觉前扇一扇降降温,睡着了又是一身汗。在那个年代,扇子用来乘凉、驱蚊,伴随人们度过炎热的夏季,别看它简单,作用还不小。

  高中毕业后,本人到江西宁都县琳池垦殖场农场参加劳动,临走之前,所带行李很简单,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日用洗漱品,没有更多的东西,我父亲拿出那把喜爱的鹅毛扇递到我手上,叮嘱到:山区蚊虫多,带上这把扇子防一防。

  琳池垦殖场建在山区,离县城60公里,农场劳动非常的艰苦,而且田里的蚂蟥特别的多,在水田里劳动,常被蚂蟥盯咬,拍完这只,那只又来了,每个农工的腿都印下蚂蟥咬的痕迹。尤其是“双抢”时冒着烈日酷暑,从早到晚双脚不停地踩着打谷机,收工后还得挑上150多斤的稻谷回。割完稻子紧接着又插秧,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好不容易到了晚上休息的时间,各种蚊虫嗡嗡直响,还好有父亲给的这把鹅毛扇,不然很难抵住蚊虫的叮咬。

  在农场劳动三年后,1977年底本人调到场部工作,那时办公条件非常的简陋,几个人一个办公室,夏天没有任何降温设备,还得靠那把鹅毛扇,天气炎热时,一手摇着鹅毛扇,一手写着东西,有人调侃称这是孔明的鹅毛扇。正是这把鹅毛扇,让我度过了酷暑、驱赶了蚊虫。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新东西出现,如录音机、喇叭裤,西装也逐渐流行起来。有一次,下属化工厂的采购员到南昌出差,跟车带回了好几台电风扇,价格是50元一台。当时,我每月工资才30几元,一台电风扇去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我咬咬牙还是买了一台,那台电风扇不知什么牌,开动起来像是轰炸机,摇头功能也没有,但还是有风,比用扇子强多了。听说我买了台电风扇,同事都来凑个热闹,每到晚上,小小的房间挤得满满的。后来,电风扇多了起来,来得人也逐渐少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慢慢有了空调,再后来空调越来越多,进入了普通人家,一台两台······品种也不断添加,有移动空调、空调扇等等,只要有房间的地方就有空调,最起码有电扇,有的还在厨房装上了空调。宾馆、餐厅等公共场所的空调也多了起来,单体空调、多体空调、中央空调,比比皆是。

  降温工具的增多,用扇子的人越来越少,伴随本人多年的鹅毛扇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偶尔会很怀念那段岁月,鹅毛扇即使已经很破旧,但一直舍不得扔掉,看见它就会想起当年,看见它就会想起一路走来的历程。从用手扇到电风扇,再到各式各样的空调,我们见证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罗瑞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