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乡村文化振兴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2018-08-16 06:14:54 信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光明论坛】

  作者:何军民(甘肃行政学院副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充分尊重民族习俗、结合地域特色,让村民自行开展各种节庆、民俗文化传习等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据媒体报道,在“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云南大理的茅草坪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动样本。

  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中,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进入新时代,“乡土文化热”升温、民俗活动兴起、传统村落备受青睐等,彰显了乡村文化生活健康、多元的发展态势。但是,文化设施不足、农民参与不够、文化形态不多、文化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凸显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中的短板。那么,如何有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呢?

  首先,明晰责任担当,从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用幸福指数考量“文化民生”、让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是政之所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工作阵地硬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机制活起来、宣传响起来。

  在一些干部的观念中,文化建设只是“务虚”,是乡村振兴的“软指标”。消除这种思维,需要领导干部有担当、真作为,对文化建设“知行合一”,更需要通过静态考核与动态评价的结合,形成对乡村干部文化建设成效的考评体系,引导领导干部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其次,增强创新意识,加强乡村文化硬件、软件建设。通过建设新平台、采用新技术、开拓新渠道,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生态。

  在硬件建设上,一方面要秉承“记得住乡愁”,比如建设农村文化广场,梳理、传承农村非遗项目,保存或恢复承载乡野文化的建筑和物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电子阅览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效整合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城市反哺农村”是当务之急。在甘肃,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演出让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活跃了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这样的举措,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有利于带动乡村文化活起来,逐渐使其自身产生造血功能。

  再次,立足全员参与,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文化振兴,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引导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更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文化礼堂等载体,实现专兼结合是好选择。一方面,确保专人专职,避免出现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做好对专职文化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多途径培养兼职文化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本村本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可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工作:组建农村文艺队,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让农民自办文化;扶持文化能人,提供必要的创作和活动经费,支持他们创作文艺作品、开展文化活动;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

  最后,促进文化致富,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现代化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的旅游价值,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乡村品牌文化建设。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文化传承、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不同,一省、一市乃至一镇、一村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送”文化又“种”文化,造就乡村文化自信,以助推乡村振兴。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15日 02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