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美301调查报告不实 勿歪曲《中国制造2025》

2018-04-07 18:38:3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题:美301调查报告不实,勿歪曲《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专家谈中美贸易争端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针对美国301调查报告情况以及近来美国频频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中国多位制造业领域专家7日一致表示,301调查报告不实,不要误读《中国制造2025》,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美国301调查报告不实

  美国于近日公布301调查报告,认定中国使用合资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限制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活动施加了实质性的限制和干预等。这份调查结果引发业内专家抨击。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说,通过自主开发还是商业合作获得技术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中国政府没有限制性规定。“强制技术转让”纯属无稽之谈。

  针对报告提出的中国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和活动施加了实质性的限制和干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张雅林说,中国绝大多数一般制造业已实现全面开放。中国政府已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部门、各地方出台排除、限制竞争政策进行制度性约束。

  “在中外企业合资合作中,外资企业的综合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巨大的市场为其带来丰厚的收益,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由此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张雅林说。

  在走出去方面,专家认为,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是一种原则和方向上的引导,并没有所谓的资金支持。美国是世界上对外资审查非常严格的国家,而对中国的投资审查又是其中最严的,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及其资产进行投资和收购并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影响美国安全。

  “301调查报告体现了其强烈的单边主义思维,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张雅林说。

  对《中国制造2025》存在误读和歪曲

  专家认为,这份调查报告或明或暗指向《中国制造2025》,美国拟征税清单所列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基本重合,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严重误读和歪曲。

  “中国为顺应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却成为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依据,令人匪夷所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身并没有违背任何原则,只是美国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制造”从大向强的转变寻求的借口而已。

  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工业大国,也在积极应对挑战,推进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是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规划。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说,《中国制造2025》坚持市场主导,无论是一些指标要求还是学界专家编制的目标,都不具有任何强制性,也没有与政府的相关政策、资金投入等挂钩。同样,中国政府必然以开放心态、创造开放环境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

  “如果这样一个规划也被当成贸易争端的依据,那么这种争端的实质就是想剥夺中国的发展权,一种赤裸裸的‘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单边霸权主义。”黄群慧说。

  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自于创新投入的增加和综合竞争优势,不是由技术转让带来的。中国也将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用一以贯之的信心和恒心务实创新。美方不要误判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心。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熊梦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高强度投入和产出、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等促使中国产业竞争力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也必将进入新阶段,加快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培育新动能,寻求价值链平衡。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基础材料和工艺的研发创新、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等,围绕自主创新,一系列布局正在展开;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投入等,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也更多地向制造业聚集;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中国制造业将直面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步伐,排除干扰,朝着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前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