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石化内部人士曝“超级汽油”研发成功

2016-06-25 20:06:26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伴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反弹,曾经巨额亏损的炼化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甚至产能过剩也没阻挡住这一趋势。

《新京报》报道,2011-2014年,中石油炼化板块累计亏损1533亿元之后,去年实现经营利润48.83亿元,比2014年扭亏增利284.43亿元;今年一季度继续大幅盈利146.51亿元。中石化一季报也显示,一季度炼油板块同比扭亏为盈,实现经营收益134.4亿元。

就此,公司秘闻结合近期的炼油产业产能过剩、两桶油炼化板块经营情况、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专访了中石化化工事业部主管周向进。

周向进在采访中,爆出猛料。他说,他发明了一项全新的汽油新产品,“清洁高效节能环保”。这种汽油新产品,制作简单,对环境污染少,冬天不凝冻。尤为关键的是这种汽油可比普通汽油省油30%。

中石化内部人士曝“超级汽油”研发成功:省油30%

 周向进

公司秘闻:国企如何加快技术进步,能否结合你的工作谈一谈?

周向进:我发明了一种清洁高效节能环保的汽油新产品,比普通汽油省油30%,由于制造过程简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减排超过30%。也就是说汽油新产品的制造成本比普通汽油低。

而且这种汽油新产品可以不含芳烃,不需要添加抗爆剂,毒性低,对环境污染小。如果中石化或者中石油愿意接纳这项技术和产品,就会带来中国炼油行业的重大技术进步。套用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这项技术是颠覆性的技术,会带来炼油工业的革命。

公司秘闻:这一新技术的可行性如何?汽车行业认同吗?

周向进:汽油新产品是一种低辛烷值汽油,一种外观像汽油,性能像柴油的“超级轻质柴油”,冬天不会凝冻。

这个项目刚刚获得北京市科委的课题立项,北京市科委的同志说:我们帮你的技术背书了,至少在北京市科委,我们是支持和肯定你的技术的。这之前,2011年,我们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了低辛烷值汽油压燃的试验研究,发表了论文。2012年,我们与比亚迪汽车 公司合作改装了一台汽车,使用汽油新产品已经实现道路行驶数千公里。

我们还与一汽、上汽、长城汽车 联系合作,他们均表示,只要中石油中石化表态愿意生产低辛烷值汽油产品,他们就研究开发压燃式低辛烷值汽油发动机汽车。

另一方面,外国也在研发我们的汽油新产品和新型汽油机技术。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2015年开始研究这项技术和产品,计划2017年开始产业化推广应用这项产品和技术,2019年全面推广应用这项产品和技术。最近听说,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也开始研发压燃式低辛烷值汽油发动机汽车了。

所有说,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最坏的打算是等外国开始推广应用这项产品和技术后,国内再开始应用。

公司秘闻:过去几年,两桶油旗下炼化板块经营效益并不佳,但现在盈利丰厚,这是因为低油价导致成本降低?

周向进:当原油价格处于下降通道的时候,炼化产业基本都是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从价格角度看,由于原油从采购、运输到加工有一个月时间的滞后,原油进入下行通道的时候,企业使用的是一个月前采购的原油,但销售的价格是根据一个月后的当前的成品油价格,而后者正是根据一个月后的当前的原油价格制定的,这就等于是用贵的原料生产价格低的产品,当然会亏损。

第二,从市场角度看,原油价格下降通道的时候,成品油流通领域的企业会采取零库存的方法,尽量降低库存减少现货采购,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状况,使得成品油市场疲软,导致原油进一步下跌。

目前来看,原油已经进入上升通道,成品油流通领域的企业就会尽可能进行囤积,从而加剧供不应求。今年一季度,中石油和中石化炼化板块的业绩都不错,主要就因为原油价格往上走。流通企业通常买涨不买跌,这样的采购行为反映到市场上,就导致市场继续上涨,某种程度上会推动原油价格继续上涨。

公司秘闻:拥有全产业链,中石化今年一季度在业绩上得以继续大幅盈利,而其他企业则由于产业链不健全而遭遇业绩大下滑。请问全产业链布局这一经验是否有普遍性?

周向进: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对企业稳定效益是有好处的。产业链延长,抗风险能力更强,上下游可以互补,原料和产品在内部互供,从而有助于资源优化、成本降低。

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观上都希望向上游拓展。比如民营企业,一开始做纺织,后来做化纤纺丝,接着做聚酯、PTA,后来又做PTA的上游PX,现在做到了炼油,未来不排除去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可能性。

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来说,能不能这样做,要取决于三大因素,第一,资金够不够多;第二,技术水平和人才资源怎样;第三,企业家有没有决心。

公司秘闻:目前山东等地区的民营炼厂发展非常迅猛,这是否会冲击到两桶油的地位?

周向进:在过去,民营炼厂生存是比较困难的。国家给了原油指标,国有油企供给他原油,产品再卖给国有油企销售,民营炼厂主要是起个加工环节的作用。

但现在随着国家对原油采购自主权和下游销售环节的逐步放开,国有炼油企业已经有危机感了。

民营炼厂的自身生存能力比较强,随着国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国有油企将面对新而大的、技术比较先进的企业的挑战。现在,新建的大型民营炼厂已经出现,国企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

公司秘闻:民企的巨额投资加大了目前行业的供给,最近有声音把石炼化行业称为仅次于钢铁、煤炭的又一大产能过剩行业,你怎么看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周向进:炼油行业产能现在确实已经过剩,而且民营资本正在不断投资建设新的炼油装置,比如大连市长兴岛、浙江舟山群岛,都有民营企业四千万吨规模的投资,客观上,这将让一些老的装置没有生存空间,将他们逼出市场。

民营地炼企业能够生存下来,有他体制机制灵活的原因,另一方面,他在原料来源、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每一个环节都会采取一些做法,从而得以在夹缝里求得生存。

公司秘闻:目前政府主要针对钢铁和煤炭的去产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解决炼化产业的产能过剩,政府未来可以采取有哪些手段?

周向进:解决产能过剩,政府其实是两难的一件事情。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谁投资、谁负责。现在产能过剩了,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可以不让企业投资?不是的。

国家如果要控制产能,通过技术门槛和环保门槛进行筛选是比较好的办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说谁的项目可以上、谁的不可以上,但政府可以给炼油企业的吨产品成本和碳排放定一个标准。新建产能不能高于这个标准。老的炼油装置可以给一个期限去达到这一标准。用这种方法可以淘汰一批落后的装置,同时保证新建装置是先进的。

公司秘闻:有声音呼吁国有油企在在炼化板块也实施混改,你怎么看?

周向进:我听说国资委面前正在推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石油企业也是。央企与民企合资之后,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合资企业可以从民企那里学习在机制、体制上的灵活性。

从公司内部机制来说,国有资产的代表与民间资本的代表互相监督,从而有助于达到更科学、更民主的决策。另外,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央企赚钱完全是因为垄断。

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股东多元化,民间资本都进来了,“央企垄断”这个说法慢慢也就化解了。不知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设计者是不是早已经考虑到这个效果了。

中石化去年平均每天纳税9.75亿元

6月7日,中国石化在北京发布了《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在业绩下滑背景下,中国石化去年实现税费总额3557亿元,比2014年上升了250亿元,相当于去年每天上缴税费9.75亿元。

缴纳税费金额占全国财政收入2.34%

6月7日,中国石化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称,2015年,中石化跃进《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二位,资产总额为2.0585万亿元,实现税费3557亿元。

据此折算,相当于每天中石化贡献税费9.75亿元。2014年9月,时任中石化董事长的傅成玉在公开场合称,中石化“税和费加在一起”,“每天要交8亿元人民币”,“跟国际同行说,他们都不相信”。

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中石化分别实现税费3363亿元、3307亿元和3557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2007-2015年间,中石化累计上缴税费2.4万亿元,折算到每天是7.3亿元。

2013年,中石化发言人曾公开称,公司每年上缴的税费,占到国家财政收入1/30。新京报记者发现,去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5.22万亿元。中石化缴纳的3557亿元税费,占比为2.34%。

与此同时,去年中石化营收大幅下滑。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5年,中石化实现营收2.05万亿元,同比2014年下滑超过8400亿元。

税费与营收“一升一降”,导致税费额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大幅攀升:2014年,二者之比为11.4%,2015年上升到17.4%。

“不会因改革造成职工下岗或减员”

昨日,中石化董事会秘书局副主任郑保民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营收下降主要由于国际油价的下滑,成品油等产品价格的下降;税费上升主要是因为2015年成品油价格下滑的同时,国家把消费税提高了。”

中石油去年也曾刊发《美国油价比中国便宜的内幕》称,国内油价当时看起来比较高的原因是,油价中48%为各种税费。

社会责任报告还显示,中石化2015年员工数从2014年的92.7万人降至84.5万人,一年减少8.2万人。中石化相关人士称,员工人数减少的原因包括退休、转换用工方式等,“不会因为改革造成职工下岗或者减员。”

同时,中石化对于非油业务给予了更大重视。中石化称,中石化要从油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加快转型,“未来,加油站不仅是加油的地方,而且要提供购物、洗车等综合服务。”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石化已在全国加油站开设易捷便利店2.5万家,全年实现非油品营业额248.3亿元,同比增幅4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