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沪宁:当世界沸腾,才发现自己安静的存在
2016-05-27 15:34:2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近日,有媒体发布《王沪宁日记五则》,摘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写自22年前的5篇日记。
这些日记引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该书收录了王沪宁在一年间写的个人日记。日记只有月份和日期,没有标注具体年份。不过,王沪宁在书中自序的落款中写到“1994年底于复旦大学”,可见,该书所摘录的日记写于1994年底之前,也就是说,写于22年前。
《政治的人生》出版年份——1995年,对于王沪宁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年份。
生于1955年10月的王沪宁,1981年拿下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位后,留校任教14年,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1995年,他离开复旦大学,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主任(2002年至今)。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常被称为中央领导的“首席智囊”。上述履历表明,就在1995年,王沪宁开始由一名高校学者,向“首席智囊”转型。《政治的人生》讲述的则是其高校学者的生活,各篇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可内容很广泛,有讲课、会见友人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关于反腐、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考,还有他在高校教书时看过的书、追过的影视剧。
附:王沪宁日记——
1 生活态度
1月11日
F君来,拿来文章《王沪宁反对王沪宁》。里面对我好像有一点了解。她说要我帮她提供材料,我说不能提供,因为这里面有道德问题,不能加入这种文章的阵营,否则会变成一种自吹自擂,不论是什么样的资料,均不能。这是一贯的生活原则。不过,F君的这篇东西写得有点像,写出了一般人不易了解的一面。文说: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又说,他是很有理性的人,在任何时候均十分有理性,不会动感。是吗?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2 孤独安静的存在
2月10 (除夕)
12点,整个城市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10楼观看,一番特殊心境。今年的鞭炮声比去年小,大概越来越文明了。广州、北京等地已经禁止放鞭炮,上海还没有坚决执行,只有宣传。
看到一些高级礼花,小型的,大概很贵。也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放了一千响鞭炮,也不管文明不文明了。在这样的场合,人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越是热闹越是如此。从中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强大的外在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感觉和情绪而存在的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3 站在矛盾之上
2月16日
读《畸人》。故李好像一般,有点故意描写原始的性感觉和骚动,文风很有意思,用西部语言写的,不乏诙谐和幽默,只是有时觉得被描写的对象太可怜,大多是普通农民和农村一般干部。不敢说实际上不是这样,但是也不敢说实际上就是这样。
东方研究院讨论要抓的问题。总的思路是:关于快慢的问题,这问题总是有的,问题是高明的人站在矛盾之上,不高明的人站在矛盾的一边。现在的主要问题是1994年如何保持稳定。今年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二是企业,三是农村。农村问题比较令人担心。
东方研究院确定要研究:宏观调控的机制,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主要是金融;政府管理,包括民主集中制,集中和民主均不够,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农业,农业的问题今年有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也有人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另外还有香港问题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4 最大的愿望
3月10日
昨天没有回家,在办公室里于活。夜深人静时,特别有利于思维的运转,看着大街上偶然走过的汽车和行人,觉得是一种宁静的美的享受。
凌晨翻了翻《中国古代性文化》这本书,这样的书现在很多,但是真正从学问角度研究的并不多,大部分为了市场价值。曾经有人翻译一本荷兰人写的书,叫《中国古代房内考》,名字给人一种更鲜明的感觉,原来的名字似乎不是如此。一大半是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一明白就买。
上课,讲了一个概念兑换的问题,很多的思想体系一定要经过概念的兑换才能明白,不经过这样的加工是不会明白的,如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一些学术体系,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支持的社会科学体系,也要翻译。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今天人们做学术研究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在上海市教育会堂开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大会,我在会上讲: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事业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不能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办公室和学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5 和平养无限天机
3月17日
上课。对学生说,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状况,使人们不能集中精力教育学生。老师受到的干扰太多,诱惑也太多。在复旦附近的几家证券交易所看看,总有复旦的人。一是要有一种政策,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精神。为师之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怎能甘于寂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和平养无限天机。说容易,做不易。
大家在一起讨论“211工程”复旦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找新的生长点并且理顺机制。要形成小系大学院的组织机构,不然人太多的话,系主任的主要精力均花在了人事关系上和人事矛盾土。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其实外国也一样,不像想象得那样单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搞小系大学院,系主任的主要精力是抓教学、科研和管理。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摘自《政治的人生》(王沪宁 著)199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