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王沪宁:当世界沸腾,才发现自己安静的存在

2016-05-27 15:34:24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近日,有媒体发布《王沪宁日记五则》,摘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写自22年前的5篇日记。

这些日记引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该书收录了王沪宁在一年间写的个人日记。日记只有月份和日期,没有标注具体年份。不过,王沪宁在书中自序的落款中写到“1994年底于复旦大学”,可见,该书所摘录的日记写于1994年底之前,也就是说,写于22年前。

《政治的人生》出版年份——1995年,对于王沪宁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年份。

生于1955年10月的王沪宁,1981年拿下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位后,留校任教14年,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1995年,他离开复旦大学,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主任(2002年至今)。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常被称为中央领导的“首席智囊”。上述履历表明,就在1995年,王沪宁开始由一名高校学者,向“首席智囊”转型。《政治的人生》讲述的则是其高校学者的生活,各篇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可内容很广泛,有讲课、会见友人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关于反腐、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考,还有他在高校教书时看过的书、追过的影视剧。

附:王沪宁日记——

1 生活态度

1月11日

F君来,拿来文章《王沪宁反对王沪宁》。里面对我好像有一点了解。她说要我帮她提供材料,我说不能提供,因为这里面有道德问题,不能加入这种文章的阵营,否则会变成一种自吹自擂,不论是什么样的资料,均不能。这是一贯的生活原则。不过,F君的这篇东西写得有点像,写出了一般人不易了解的一面。文说:王沪宁也许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他不断创新自我和消除自我。又说,他是很有理性的人,在任何时候均十分有理性,不会动感。是吗?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2 孤独安静的存在

2月10 (除夕)

12点,整个城市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10楼观看,一番特殊心境。今年的鞭炮声比去年小,大概越来越文明了。广州、北京等地已经禁止放鞭炮,上海还没有坚决执行,只有宣传。

看到一些高级礼花,小型的,大概很贵。也可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放了一千响鞭炮,也不管文明不文明了。在这样的场合,人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越是热闹越是如此。从中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觉到世界是多么强大的外在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感觉和情绪而存在的力量,是可以不依人的理性和理想而存在的力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3 站在矛盾之上

2月16日

读《畸人》。故李好像一般,有点故意描写原始的性感觉和骚动,文风很有意思,用西部语言写的,不乏诙谐和幽默,只是有时觉得被描写的对象太可怜,大多是普通农民和农村一般干部。不敢说实际上不是这样,但是也不敢说实际上就是这样。

东方研究院讨论要抓的问题。总的思路是:关于快慢的问题,这问题总是有的,问题是高明的人站在矛盾之上,不高明的人站在矛盾的一边。现在的主要问题是1994年如何保持稳定。今年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二是企业,三是农村。农村问题比较令人担心。

东方研究院确定要研究:宏观调控的机制,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主要是金融;政府管理,包括民主集中制,集中和民主均不够,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农业,农业的问题今年有自然条件方面的问题,也有人为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另外还有香港问题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4 最大的愿望

3月10日

昨天没有回家,在办公室里于活。夜深人静时,特别有利于思维的运转,看着大街上偶然走过的汽车和行人,觉得是一种宁静的美的享受。

凌晨翻了翻《中国古代性文化》这本书,这样的书现在很多,但是真正从学问角度研究的并不多,大部分为了市场价值。曾经有人翻译一本荷兰人写的书,叫《中国古代房内考》,名字给人一种更鲜明的感觉,原来的名字似乎不是如此。一大半是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一明白就买。

上课,讲了一个概念兑换的问题,很多的思想体系一定要经过概念的兑换才能明白,不经过这样的加工是不会明白的,如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一些学术体系,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支持的社会科学体系,也要翻译。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今天人们做学术研究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在上海市教育会堂开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大会,我在会上讲: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事业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不能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办公室和学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5 和平养无限天机

3月17日

上课。对学生说,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状况,使人们不能集中精力教育学生。老师受到的干扰太多,诱惑也太多。在复旦附近的几家证券交易所看看,总有复旦的人。一是要有一种政策,二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精神。为师之道,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怎能甘于寂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和平养无限天机。说容易,做不易。

大家在一起讨论“211工程”复旦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找新的生长点并且理顺机制。要形成小系大学院的组织机构,不然人太多的话,系主任的主要精力均花在了人事关系上和人事矛盾土。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其实外国也一样,不像想象得那样单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搞小系大学院,系主任的主要精力是抓教学、科研和管理。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摘自《政治的人生》(王沪宁 著)1995年1月版 


分享到: